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

别名: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您的位置: 39就医助手 > 武汉医院查询 > 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 > 针灸科
针灸科介绍
科室成员:

医生9位、主任医师7位

详细介绍:

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成立已有50余年,自1983年以来就是湖北中医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属于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湖北分中心,也是湖北省中医脑病针灸医疗中心、湖北省知名中医专科。近30年来,始终坚持中医传统疗法为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科研为先导,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保持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注重专科效益,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效应和规模效益。

一、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坚持中医诊疗特色,突出主要病种,不断创造针灸专科临床规模效应。

1.以中风、面瘫和三叉神经痛为主要病种,紧紧围绕针灸临床,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医脑病临床疗效。

中风专科是针灸科最早设立的重点病种专科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于2001年通过省卫生厅验收正式成立为湖北省首家“中医脑病针灸医疗中心”。本中心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专业科室之一,打破以往治疗中风的传统模式,形成以针灸为主的一套完整的治疗中风的体系,在治疗脑出血及术后、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球麻痹、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心根据疾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针对性运用不同治疗方法,采用头针、颈夹脊针、舌针、体针、电针以及艾灸、穴位注射等多种针灸疗法相结合,同时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独到方法 ─ 针氧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及恢复期疗效显著,极大地提高了中风偏瘫患者恢复生活、恢复工作的能力。其中颈夹脊针配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球麻痹亦为针灸科效果肯定的特色疗法之一。目前本中心又新增添了一些先进的康复医疗设备,包括中风偏瘫治疗仪等,治疗手段多样化,更方便广大患者选择。

面瘫专科也是针灸科最早设立的重点病种专科。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针对周围性面瘫以祛风通络为治疗法则,主要采用传统常规远近配穴针刺方法,包括面部常规取穴及肢体远端配穴等,疗效较为显著,同时针灸科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探索更为有效的新方法。自八十年代始,我们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入子午流注取穴针法,大部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经过反复比较并统计研究,最终确证配合子午流注取穴针法优于单一常规取穴针刺法,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承担并完成国家级课题“纳甲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任务。此后,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的基础理论,针灸科在两种针刺取穴基础上,结合自制活血通络药膏穴位敷贴,另外根据病情配合拔罐、中药汤剂内服等,使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目前,针灸科针对面瘫普遍采用常规远近配穴法、子午流注取穴针法结合内病外治穴位敷贴方法为主,根据病情配合拔罐、中药汤剂内服以及西药营养神经等方法,据不完全统计,有效率98.5%,治愈率达85.6%,在省内外树立起较高知名度,受到广大患者好评。

三叉神经痛为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针灸治疗的又一重点病种。针灸科经过多年探索,在中医古典针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应用“齐刺”法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十分满意,能显著改善本病患者面部疼痛程度、控制发作频率、延长间歇时间,并有效降低复发率,使大多数患者摆脱了依靠药物尚不能控制发作的痛苦困境。同时,根据该病血瘀痰阻为多的证型特点,针灸科结合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经过数十种中草药的筛选,研制出纯中药外敷制剂活血祛瘀止痛膏,并进行穴位敷贴,配合齐刺针法,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由此在全省范围均有相当的影响,并吸引了许多外省市、乃至海外的患者慕名就诊。

2.以重点病种带动其他病种,内外治结合,中西医并举,不断拓宽针灸专科临床服务领域。

在加强面瘫、中风和三叉神经痛三个重点病种的临床诊治基础上,针灸科作为省中医脑病医疗中心,主治范围还包含偏头痛、小儿脑瘫、老年性痴呆、癫痫、神经衰弱、更年期忧郁症、脑积水、颅脑损伤后遗症、脑萎缩、脑炎后遗症等。近三年来,针灸科门诊量平均每年约4万人次,其中脑病患者即占三分之一。另外,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膝关节病、截瘫、强直性脊柱炎、胃下垂、痛经等疾病以及针灸控制肥胖、美容等疗效显著,吸引了省内外大量的患者。

在治疗手段上,坚持中医传统疗法为主,开展体针、电针、头针、足针、水针(中药穴位注射)、火针、小针刀、艾灸、药饼灸、隔药物灸、羊肠埋线、针氧疗法、拔火罐、水罐、药罐、抽气罐等多种治疗方法,同时根据专家教授各自的经验,配合中药内服、外敷,必要时结合西医药物、理疗等有效疗法,内外治结合,中西医并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目前针灸科从针灸专科临床诊疗特点出发,总结针灸科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针对本科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以及针灸治疗优势性病种,初步建立了《针灸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对针灸临床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因其突出的中医特色,良好的医疗效果,门诊就诊患者一直位居本院各科门诊的前列。日门诊量3年来分别为120人次、125人次、133人次。每年平均门诊量约为4万人次。由于针灸科坚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门诊正确诊断率达95%以上,治愈率达64%,中医针灸治疗率为100%。病区床位利用率一直位居较高水平,近三年来平均利用率为98.4%,平均周转次数分别为9.2、13.3、20.1; 三年来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37.4%(96.9%)、38.6%(97.6%)、37.8%(97.8%),三日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7%、97.8%、98.5%。

二、以临床工作为出发点,坚持以临床带科研、以科研促临床的方针,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科学研究。

1.重点病种重点研究,基础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实现科研、临床一体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中风病针灸治疗研究作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湖北分中心、省脑病针灸治疗中心,近十年来,针灸科始终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在中风病(包括脑出血及术后、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等)的针灸治疗方法、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不断深入,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 1996--1998年针灸科进行了“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对颅脑CT 扫描、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图等的观测,揭示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血液粘稠度,抗动脉硬化,促进并改善微循环,使患者早日康复,有效减少了伤残率。实验研究通过对动物的溶血、抗血栓等作用观察,结果有力地佐证了经络穴位与药物双重作用的优越性。该课题经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发表相关论文4篇,培养研究生2名。 2000—2003年针灸科承担并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刺对实验性缺血性大鼠脑组织中TNF-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能明显降低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脑组织中异常升高的TNF-α、NO 含量,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为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并提示拮抗TNF-α分泌可能为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有效方法。该课题已顺利结题,发表相关论文2篇,培养研究生2名。 2004年至今针灸科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省教育厅课题)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生化机制,该课题即将结题,培养博士生1名。另外,针灸科对中风后球麻痹亦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其中风池、颈夹脊针刺配合舌针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为针灸科特色疗法之一,临床研究结果得也到国内同行的认可。纵观近十年来针灸科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历程,可以得出结论:针灸对该病的疗效不仅体现在恢复期、后遗症期,而且更体现在急性期。随着针灸科在该病理论研究方面的不断延续,今后对针灸防治中风病的生化机制将得到进一步阐明;同时临床中风病针灸诊疗规范将更加优化,对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及术后针灸科将进行多方法、分阶段的对比研究,总结出疗效更高、科学性更强、适用性更广的系统化防治方案。

(2)面瘫针灸治疗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针灸科在36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做过大量的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课题“纳甲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取穴针刺配合子午流注取穴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常规取穴针刺法。该课题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流注取穴针法应用于临床面瘫治疗实践近二十年来亦取得显著的成效。此后,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的基础理论,针灸科在两种针刺取穴基础上,结合自制活血通络药膏穴位敷贴,另外根据病情配合拔罐、中药汤剂内服等,使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自此以来,在老专家们的指导下,针灸科对近几十年中临床4000多例面瘫病例以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的经验文献进行了重点评估,并在临床上不断充实调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治疗方法。未来针灸科将综合考虑针刺时机、多种针灸方法、针灸的疗程等因素,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观察研究,以形成更加系统的治疗方案。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研究 2003年以来,针灸科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齐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在既往研究三叉神经痛的基础上,通过与卡马西平口服治疗组对照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观察研究,发现齐刺法针灸治疗在改善本病患者面部疼痛程度、控制发作频率、延长间歇时间等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特别在降低复发率方面较西药组更有优势。该课题目前正进入结题鉴定阶段,已发表论文2篇,培养研究生2名。此外,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基础理论,针灸科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经过几十种中草药的筛选,研制出中药外敷制剂活血祛瘀止痛膏,并进行穴位敷贴,配合齐刺针法,治疗效果更为理想。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针灸科将深入总结治疗经验,进一步优化、完善治疗方案,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2.围绕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常见、多发病种开展应用性科研攻关,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临床诊疗水平提高。肩周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针灸科针对该病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本病中医不同辨证分型,经过大量中药筛选,最终研制出中药针剂肩痛灵1号、2号、3号、4号,进行穴位注射,投入临床后效果十分可靠。同时相关省级课题经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胃下垂为临床疑难病种之一,八十年代针灸科承担并完成省级课题“胃升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研究”,运用自制中药针剂胃升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胃下垂,获得良好效果。 小儿遗尿亦为临床疑难病种,有关其治疗曾是国内研究热点。八十年代针灸科采用列缺穴穴位埋针治疗小儿遗尿,获得极大成功,相关省级课题经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针灸治疗该病在我国历史悠久。九十年代中期针灸科完成省卫生厅课题“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Ⅱ型糖尿病从不同针刺时间、不同穴位、不同刺法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以背腧穴为主针刺加灸治疗本病简便有效、无副作用,临床应用疗效令人瞩目。该课题经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骨质疏松症为老年人常见、多发病,近年来有关该病的预防与治疗亦成为研究热点。针灸科独辟蹊径,避开药物的不良影响,运用针灸治疗该病效果理想。目前针灸科正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针刺悬钟穴、命门穴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型)临床研究”(国中医药2003ZL45号)。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疗法将作为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最佳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以人才培养作为强科之本,着力加强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学术水平。

1.专科人员概况

专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针灸科历来注重人才培养,并将人才培养提高到专科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多年来,针灸科坚持面向未来,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兼备,临床科研相结合,业务与管理兼通的复合性人才的培养方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结构。针灸科现共有医护人员29名,其中医师17名,护士12名;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者1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讲师、主治医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全国第三批名中医师带徒学术导师和继承人各1人、博士1人、硕士4人。针灸科医生均毕业于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或针灸专业,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均具有熟练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同时针灸科有7人曾先后到外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也有较全面的认识,为针灸科的较高中西医诊断准确率作出了保证。 针灸科制定了严格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派人员到省内外参加学术活动或短期学习,并每年选派一名医师到外院进修学习。2000年自今,针灸科已有5名医师分别在协和医院、湖医附一神经内科、省卫生厅外语培训基地进修学习。 湖北省中医院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物研究基地,近几年来针灸科配合医院主持和参加了大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药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主持部分药物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完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的临床研究经验。目前针灸科人员参加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培训已全部获得通过。 针灸科属于湖北省中医院的窗口科室,对外交流较为频繁,针灸科医护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针灸科有2名医师分别掌握英语和法语,并承担英语和法语的教学及翻译任务;3名医师通过大学英语六级,2名医师具有英语四级证书;因担负着援外任务,有10名医师参加过省卫生厅组织的法语学习,经考核达到合格水平。 2006年针灸科有全国名中医师带徒学术继承人出师和回科博士1人,另有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至针灸科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针灸科综合实力,加强了医疗、教学及科研力量。 针灸科积极鼓励医务人员撰写论文,近十余年来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国家一级刊物40余篇,参加国际级会议大会交流1篇。近年来出版专著9部均为主编单位。

展开查看更多
收起全文
科室医生
擅长疾病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医院大全 医院专科 网上预约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