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围性瘫痪?
举报/反馈2023-08-05 12:23
周围性瘫痪是指脑或脊髓病变所引起的一侧或双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感觉神经元瘫痪、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类型。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大多是由于脑血管病引起,如脑梗死、脑出血,病变损害锥体束时可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侧可出现电击样剧烈疼痛、肌肉萎缩等症状;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为弛缓性瘫痪,以病变部位为主,一侧为主或两侧相继受累。下肢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侧出现肌肉萎缩、无力、肌肉萎缩显着、腱反射亢进等症状;
3、感觉神经元瘫痪:病变部位在脊髓后索、脑干、丘脑等,局部损害浅感觉、深感觉障碍,病侧出现共济失调、感觉迟钝、闭目难立,伴有震颤、舞蹈样手足徐动、肌张力低下等症状;
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变常累及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等,当病变累及脑干时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视物成双、眩晕、大小便障碍、心慌、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患者出现周围性瘫痪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脑血管病可遵医嘱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注射用尤瑞克林等药物,周围神经性瘫痪的患者可以遵医嘱应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同时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关文章
- 2023-08-05什么是周围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