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举报/反馈2023-08-02 22:31
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自身的缺陷,或红细胞受到损害导致的贫血,引起红细胞自身破坏的因素较多,如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面色苍白、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
1、免疫因素: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的数量超过骨髓代偿造血的能力,从而引发溶血性贫血;
2、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疟疾,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能会破坏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而疟疾的虫卵可以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疟原虫,使红细胞膜上的DNA被消耗,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继而引发溶血性贫血;
3、物理因素:白细胞受到损伤,且破坏的速率超过了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也可能会引发溶血性贫血,如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
4、化学因素:注射亚硝酸钠、苯胺、铅等化学药物,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红细胞的脆性增加,而引发溶血性贫血。
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时,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也要注意补充蛋白质,避免食用硬食,如骨头、甘蔗等,以免导致贫血症状加重。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文章
- 2023-08-02什么是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