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39就医助手 > 天津挂号网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医院列表 > 血液肿瘤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别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总医院,医科大总医院,天津医大总医院,天津医大总医院,天津中央医院,天津市立总医院,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

血液肿瘤科 预约挂号在线咨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医生21位、主任医师9

血液肿瘤科简介

  血液肿瘤科成立手术时间
  天津进行医科师从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医术成立于1972年,刘文会教授应用任科学院主任。

  血液肿瘤科组成
  血液肿瘤科现由良性血液病学组,恶性血液学病组,和血液病实验目前诊断学组三部分组成。

  血液肿瘤优秀科学位授予点
  1994年,成立硕士相同硕士学位诊治授予点。2005年,成立科研北京博士学位先后授予点。现有博士妇产生疑难导师1名,常见病硕士生导师中国4名。副主任具有好评医师及以上慢性专家15名,慢性博士4名,主治硕士14名,在读青年博士5 名,在读硕士科室17名。

  血液肿瘤科基本概况
  邵宗鸿教授辽宁任行政贡献主任,现有病床81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其中普通病床69张,百级层流病房6间,千级层流病房6间。实验室方面美国,现有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液免疫医师实验室、发现组织细胞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

  临床博士科研专家特色
  骨髓衰竭性教授疾病、红细胞培养疾病的基础从事研究及介入临床硕士诊治水平处紧密国内领先地位 各种骨髓衰竭性疾病天津,特别长期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免疫综合发病机制及免疫工作已经治疗”、免疫会议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妇产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病人及杂志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中华征(MDS)发病机制、诊断发现、治疗而且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是该学科目前硕导在国内临床处领先地位的会议课题,也是今后小组科研的主攻方向。有关这些领域,血液肿瘤科知名已经申请到包括国家知名先后自然科学经验基金和自然天津市科技支持硕导重点提出项目在内十余项一项科研资助中华项目。
  基础而且研究与临床至今获得诊治密切结合住院、相互促进 血液学既是临床应用学科又是实验学科,专业目前血液病的诊断科学及疗效评估已进入基因国家和分子时代。该科已筹建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主治免疫室、细胞化学室、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学室,从细胞、蛋白和移植基因水平为临床导师提供诊断开始治疗先后依据,同时留学加深对血液博士系统疾病坚持病理机制的最后认识,使高起点的基础导师研究与务实的临床天津诊治尤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临床中华医疗外科优势、特色
  1973年,该科在天津疑难市率先开展急性白血病联合、分期、间歇化疗、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学位白血病,明显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缓解期和生存期。1986年,开展胚胎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白血病,还进行组织了胚胎造血、同位素标记体内追踪、微量元素测定等基础教授研究,该免疫项目被评为“填补天津青年市得以医药卫生中华空白新技术具有项目”。199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学位与基础上海研究;1999年建立杂志百级层流无菌室。2004年以来,临床学会上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强化免疫抑制并促造血治疗、难治/复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DAG方案治疗、重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重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作期CP方案治疗、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复发的长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的IA/VILP/FLAG方案化疗、淋巴瘤的FCHOP/BCHOP化疗、多发性骨髓瘤的Velcade+D/TD方案化疗以及造血系统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治疗、出凝血性疾病的改良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疗、生物治疗、联合放疗及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体系;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实验室、组织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已开展相关项目检测。到目前为止,治疗及检测手段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科研方向
  (1)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该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系统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正负造血调控因子及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后的质量、功能变化,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症。同时以雄激素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创序贯使用强化免疫抑制合并造血因子(ALG/ATG、CsA及HGFs)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良好疗效,使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成为可能。目前该科已成为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心,接诊患者遍及全国;2005年,该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深入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研究 该学科发现: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排斥反应(HVG)等发病有关;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Evans综合征(Evan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获得性血友病(AH)等。Th1 与Th2细胞数量及功能失衡是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该环节及其下游环节的治疗已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探索导致Th1、Th2细胞失衡的原因、机制乃至组织破坏的方式和调节是血液肿瘤科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研究热点。该科将继续在AA、PNH、AIHA、IRP、EVANS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亢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归纳、分析不同组织损伤与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的关系,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为预防和根治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乃至其他自身免疫性组织损伤性疾病奠定基础。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及治疗 该科在国内最早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PNH患者血细胞膜表面GPI锚连蛋白分子,为确诊或排除PNH提供敏感、特异的指标。现已完成:PNH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检测PNH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探索PNH异常造血克隆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首次采用DAG、H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PNH获得较好疗效。PNH患者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及根除治疗是学科研究重点之一。
  (4)白血病前期(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 该学科研究发现;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MDS 患者髓系造血细胞形态、功能(包括生长方式)、抗原表达、周期分布、基因等有明显异常;MDS患者免疫系统也有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T细胞数目异常、CD4+ 与CD8+ 亚群比例异常、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 数量和杀伤肿瘤细胞功能减低、Th1 与Th2 细胞比例失衡、I型淋巴细胞因子(如IL-2、TNF-α等)产生不足,免疫异常与疾病的恶性程度有明显关系。MDS治疗着力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及时和完全杀灭MDS克隆,阻止MDS克隆向白血病转化和解除MDS克隆对于正常造血的抑制。该科将深入研究MDS恶性造血克隆与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探讨免疫监视功能改变与肿瘤耐受和赦免的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5)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根治研究 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复发、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该科将充分运用现有检测手段,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MRD的变化规律:PCR检测特异融合基因、IgH/TCR基因重排;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法检测MRD异常核型。通过对MRD的检测,区分不同预后组,指导治疗决策,达到个体化治疗目的。并探索应用交替半身照射综合方案及中大剂量化疗方案清除急性白血病MRD。
  (6)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诱导缓解的研究 老年急性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群体,缓解难,复发易,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们近年采用IAG方案诱导缓解取得较好疗效。探索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高缓解方案是学科今后着力开垦的一块“处女地”。
  (7)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结合该学科临床病例统计分析及相关实验室研究,已发现某些淋巴瘤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刺激正常淋巴细胞,使其增生、转化,最终成为恶性细胞。病毒感染是诸相关因素之一,它与某些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失控以及免疫抑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科将进一步研究淋巴瘤的病毒病因。
  (8)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生物治疗 近20年来,生物治疗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合理使用生物、免疫方法并与其它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以提高造血系统肿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目前常用的生物治疗手段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应用干扰素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瘤及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格列卫治疗慢粒,Velca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9)实体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系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存贮体外,待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或化、放疗后再移植入患者体内使其恢复造血功能。该学科在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联合各兄弟科室,对无合适供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实体瘤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争取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
  (10)DIC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 DIC是一种危重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多种内、外、产科疾病,早期较为隐匿,晚期病情急剧进展,导致重要脏器损害,发生不可逆病变而致死。该学科拟与兄弟科室合作开展DIC相关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A肽、抗凝血酶Ⅲ、FDP等)检测,对DI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学术地位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带头人邵宗鸿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使该科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员工
  血液肿瘤科共有医务人员49名: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1名,主管技师1名,技师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有博士学位者4名,硕士学位者14名,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名。其中45岁以下者41人。血液肿瘤科已经拥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学术队伍。

  学科历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前身为内科血液组。1972年,内科成立血液组,病床28张,拥有独立的门诊及血液学实验室,刘文会教授任组长,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员3名。1986年,主楼落成后,病房迁入主楼,成立血液科,病床20张,程毓倩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 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1999年,血液科改名血液肿瘤科,病床增至39张,宋文秀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技术员3名。2001年,张丽彤副主任医师任科负责人。2004年,医院引进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病床增至81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恢复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并新组建血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组织化学/血液成分单采实验室,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1名和技师3名。

  学科的国内、外交流
  1975年,该科在天津市卫生局支持下举办全市血液病进修班一期,同年协助铁道部举办全国铁路系统血液病学习班一期。近20年来,多次参加全市全国及国际血液学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至2006年连续主办天津市血液学年会4届,2005年承办第四届中国血液免疫学年会,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连续两年举办“血细胞形态学培训班”。
科室人员中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名。血液肿瘤科多次派代表,赴美国及欧洲参加学术交流会议。2007年聘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1名,并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

  血液肿瘤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血液肿瘤科拥有优秀的医护技队伍,高素质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5名,自1994年建立研究生点后,共培养硕士16名。现在读博士5 名,在读硕士17名。同时也接受全国各地进修医生。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是理论与科研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并重,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展开
收起
门诊排班表
时段 04-27周六 04-28周日 04-29周一 04-30周二 05-01周三 05-02周四 05-03周五
上午

杜丽娟

杜丽娟

宋文秀

宋文秀

王化泉

宋文秀

宋文秀

阮二宝

王国锦

邵宗鸿

邵宗鸿

刘鸿

关晶

杜丽娟

付蓉

王化泉

王晓明

邵宗鸿

邵宗鸿

刘鸿

下午    

李丽娟

吴玉红

邢莉民

宋嘉

宋嘉

邢莉民

瞿文

王国锦

瞿文

关晶

阮二宝

李丽娟

吴玉红

付蓉

王晓明

晚上              
全部医生
擅长疾病
其它科室
健康资讯
院内搜索
科室互联网影响力
  • 771424总访问量
  • 9主任医师
  • 0患者评价
  • 5昨日访问量
  • 12科普文章
  • 21科室医师
同类科室推荐 更多
权威医院同城医院
换一换
换一换
网上预约
纠正或补充信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