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中心介绍
- 科室成员:
-
暂无
- 详细介绍:
-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是安徽省同类学科中建科最早的学科,60年代未成立神经内科病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神经内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科室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成立脑病中心,下设5个病区,床位增至近210余张,拥有的专科床位数居国内“三甲”医院前列,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神经内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疑难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卫生厅重点专科。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协作组组长单位。负责制定2个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全国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脑病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拥有Siemens 64排128层螺旋CT、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Philips平板DSA等大型现代化治疗设备,除了开展常规的CT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外,还可开展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血氧水平依赖(BOLD)、磁共振波谱(MRS)等新技术新项目。此外还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介入诊疗技术。神经电生理方面开展了脑彩超、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肌电图、体感、视觉、听觉诱发电、重复电刺激、H反射等检查项目。脑病科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围绕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现本学科建设水平跨跃式的发展,在肝豆状核变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癎、神经变性病、脱髓鞘疾病、睡眠障碍、眩晕、肌病、神经遗传病、头痛、颈椎病等病症的诊治有独到的方法,特别在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脑梗死等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1)肝豆状核变性:建立了国际上肝豆状核变性最大的基因库,揭示该病中医证候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提出新的病机学说,突破了传统的“肝风内动”的致病观;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居国内外先进水平,已成为国际上肝豆状核变性最权威的临床基地;(2)脑梗死:运用中医药治疗,特别是传统的汤剂辨证施治、注射液的辨证及早期康复干预,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脑梗死的致死率、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应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介入技术开展对脑动脉狭窄、动脉瘤等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疗效居国内先进水平;(3)帕金森病:采用柔肝法治疗帕金森病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且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此外,运用针灸、推拿、足部按摩结合运动训练、刺血疗法、穴位注射、音乐电疗、气功、食疗等治疗方法,配合中药使早期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推迟多巴胺类制剂的使用。而对于中晚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发挥中药增效减毒的作用。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学科已创制出临床疗效显著的肝豆灵片、抗震止痉灵胶囊Ⅰ号、抗震止痉灵胶囊Ⅱ号、黄芎抗栓胶囊、复方枣仁安神胶囊、黄枳胶囊、黄蒲通窍胶囊、智脑胶囊、脑络欣通等系列院内制剂,到目前为止已收治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患者。并且主持制定了肝豆状核变性和帕金森病国家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学科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学术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脑病中心人数逐年增加,现有医护人员120余人,人员结构也以高学历为主,高级职称人员22人,具有博、硕士学位共30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3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5批全国中医药学术继承人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 脑病中心以打造研究型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为抓手,通过科研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以科技创新带动临床疗效的提高。中心先后承担了5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豆状核变性的基础及临床科研”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老年证候调查及寿星宝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肝豆状核变性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人Wilson病基因诊断技术平台的构建及在神经遗传病中的应用”获安徽省科技成果证书。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技术,特别是脑动脉血流中微栓子数量检测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加强了对重点专病如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等研究,特别是肝豆状核变性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国家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发表15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28部。先后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学术单位建立学术协作关系。先后承担了10多项药物临床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药物临床试验工作。 近年来,脑病中心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疾病的诊治经验,积极拓展新技术,创新诊治方法和手段,占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在国际开展首例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取得成功。此项微创手术既保留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脾脏功能,又解决了因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细胞三系减少,病情恶化的状况。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弥补了肝豆状核变性重症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病人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缺陷,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发现了7个国际上尚未报道的中国人独有的基因突变位点,率先建立了基于DHPLC技术的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平台。 ②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基因测序及芯片技术等方法和手段,部分揭示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学的实质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突破以肾为中心的发病观,提出脾肾亏虚、痰瘀内阻的虚-痰-瘀发病理论,确立了补虚豁痰化瘀的治疗大法,塑造出理想的老年性痴呆药物筛选和药物评价动物模型。在国内率先将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学指标作为中药药效评价指标,并从公认的淀粉样蛋白致病途径探讨了药物作用机理,参与制订我国第一个老年性痴呆诊断、辩证及疗效评定标准,该标准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用为治疗老年性痴呆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被国际著名杂志《Journai of Alzheimei’s Disease》等刊载,Medline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和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收录。 ③在国内首次开展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学调查,证实气阴两虚、痰瘀阻窍证是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证候类型,同时,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病变主要涉及脾肾二脏,临床以视空间定向能力减退、注意力下降症状最为常见。针对以上病因病机,在国内率先采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豁痰的智脑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阐明了氧化应激机制在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脑缺血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脑病中心根据临床研究发现,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是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主要病机,首次成功制作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大鼠复合模型;率先发现糖尿病可能通过降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再生神经存活和向神经元分化,进而加重脑缺血后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针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主要病机,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中药研究成果,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参芎玉精颗粒,研究发现该药能通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介导的神经再生和向神经元定向分化而改善空间记忆功能;在体外培养发现,参芎玉精颗粒血清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高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活力。研究成果已被PubMed/Medline收录。
展开查看更多
收起全文
健康资讯
- 2024-11-13胃淋巴瘤早期症状是什么引起的原因有哪些
- 2024-11-1285岁老人腰疼怎么办
- 2024-11-09胃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 2024-11-06慢性阑尾炎需要吃哪些中药
- 2024-11-05眼眶肿物手术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原形呢
- 2024-11-04慢性拉肚子可以吃蒙脱石散吗宝宝
- 2024-11-03头晕头皮发麻怎么回事
- 2024-11-02怎么判定用不用打破伤风疫苗
- 2024-10-31排卵腹部痛多久排卵
- 2024-10-30胎儿畸形一般发生在几月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