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病理变化是什么

举报/反馈2025-05-17 21:45

溶血黄疸的病理变化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导致血红素分解,产生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进而引起肝脏损伤和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溶血性黄疸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红细胞寿命缩短,其寿命通常少于正常红细胞的一半。这些异常的红细胞容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导致溶血。当红细胞破裂时,血红蛋白会被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中的铁离子会与肝细胞内的铁蛋白结合形成含铁血黄素,而未结合的部分则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使尿液呈黄色。此外,血红素代谢产生的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溶血性黄疸的症状可能包括贫血、疲劳、瘙痒、尿色深黄以及巩膜和皮肤黄染等。贫血是因为红细胞破坏速度快于骨髓造血功能;疲劳则源于贫血引起的缺氧状态;瘙痒可能是由于胆红素沉积在皮肤上刺激神经末梢所致;巩膜和皮肤黄染则是由于胆红素在组织中的积聚所引起。

为诊断溶血性黄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尿液分析、血涂片显微镜检查、自身抗体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等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黄疸病理变化是什么

其中,血常规可显示贫血指标降低,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血生化可见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尿液分析可发现尿胆原增多;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有助于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特定溶血性疾病的诊断;G-6-PD活性测定可用于筛查蚕豆病。溶血性黄疸的治疗取决于其原因,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输血替代疗法。常用药物有水飞蓟宾胶囊、拉米夫定片等保肝药,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改善病情。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可通过输血来纠正贫血,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免疫抑制。

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溶血风险。饮食上宜选用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粥、蔬菜泥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体内废物排泄。

相关文章
医院推荐 医院大全 医院专科 网上预约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