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别名:中大二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您的位置: 39就医助手 > 广州医院查询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放射科
放射科介绍
科室成员:

医生14位

详细介绍:
(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190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物理奖的科学家。与此同时,医院由广州人民捐钱购买了中国第一台X光机,并设立X光室,但无专职X线诊断医师,由其他科医师兼管。1922年医院聘请X线专家哈维(Harvey)医师主持放射科工作。1948年添置深部X光治疗机,增添放射治疗业务。1949年至1953年三校合并前,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放射学专家谢志光教授任放射科主任,先后聘请了郭广柏、周孝珍等为专职放射科医师。在1953年三校合并为华南医学院后,学院成立统一放射学教研室,医院放射科工作逐渐趋向正规化。至60年代初,仍由谢志光教授任放射科主任,全科工作人员1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助教及住院医师6名,技术员7名。1964年放疗专科移至新建的中山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1999年随着医疗业务的扩大,恢复了放疗工作;2002年放疗专科由肿瘤科接管。2001年成立影像介入专科,开设病房。   经谢志光教授、黄尚武教授、黄兆民教授、张承惠教授、宋振超教授、郭仰明教授、梁碧玲教授历任主任及现任主任沈君教授携全科同仁的不懈努力,科室的发展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现有工作人员55名,含医生、护士和技术员,其中影像诊断专科正高4名,副高8人,中级7人,初级9人;影像介入专科副高2名,中级5名,初级7名。 (二)医疗工作   1901年放射科仅有一台X光机,主要的医疗工作为心肺透视检查。但照片工作也不少,至1934年为止,积累X线照片共达4370张,担负着300张病床及1000多人次日门诊量的放射科检查工作。   1953年三校合并后,至60年代后期,放射科有了一定的发展。X线设备增加到6台,其中包括德国Siemens 500mA,荷兰Philips 200mA,日本X光透视机及治疗机3台。除了常规检查外,先后开展了胃肠钡餐检查、钡灌肠造影检查、体层摄影、静脉肾盂造影、支气管造影、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空气造影(腹膜后、关节腔、盆腔等),骨盆测量及心导管检查。   在60年代末,安装了匈牙利1000mA X光机后,医疗业务进一步发展。先后在1972年开展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心血管造影、四肢血管造影及荧光缩影。在80年代后,引进美国GE公司1000mAX光机及荷兰Philips C形臂数字减影(DSA)X光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介入放射学的新业务,陆续开展各部位选择性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1987年安装了日本东芝500mA遥控胃肠机,1989年安装了美国GE公司8800全身CT机。1993引进了华南地区首台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荷兰Philips0.5T MR机,及德国Siemens AR.T全身CT机。   1998年引进荷兰Philips V3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成立介入导管室,先后开展各领域经导管介入治疗,包括治疗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及鼻咽癌,开展全脑血管造影并颅内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肺穿刺活检并经导管介入治疗,骨肿瘤穿刺活检与介入治疗,盆腔肿瘤的介入治疗,CT定向脑穿刺活检,心脏DSA检查及冠心病放置支架,食道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术,椎间盘脱出切割术等。   1999年引进了德国Siemens直线加速器、东芝模拟定位机、医科达三维立体治疗计划系统(3-DTPS)用于放射治疗,和肿瘤科共管病床。   目前,影像诊断专科拥有PHILIPS Intera 1.5T MR系统、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 64层螺旋CT机、GE LightSpeed 2 双螺旋CT机各一台,两台PHILIPS数字胃肠机,两台DR机,三台CR机,一台牙科全景机,一台乳腺X光机,两台移动式床边X光机,正在建设PACS系统。全面开展全身各系统的X线、CT、MR检查,不断应用、创新各种检查手段的新技术。担负着1300余张病床及近5000人次日门诊量的放射科检查工作。影像介入专科拥有一套PHILIPS V3000 DSA系统,成立导管室,开设病房,病床15张。开展全身各部位选择性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三)教学工作   1.承担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7年制硕士班、8年制博士班《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共6~8个班,每年约200余名学生。同时负责每年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班30名学生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工作。另外承担医学影像学专业广东医学院本科班、广州医学院大专班各6名学生的实习工作。   2.研究生培养:自1978年起设立硕士点,硕士导师18名;1999年起设立博士点,博士导师两名;从1978年至2009年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硕士生74名,博士生29名。   3. 1949年后放射科每年接受人数不等的进修生。于1970年开始举办《放射诊断进修班》,每年一期,学员人数共约400人;1993年起接受CT进修生,培训省内外各级医院CT诊断医生145名;1994年起接受MR进修生,培训全国各地医生96名;并接受短期X线、CT、MRI技术员及护士进修。2001年至今接受影像介入进修生共约20名。   4.继续教育:   (1)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骨骼软组织病变磁共振影像诊断进展》、《风湿类关节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颌面五官病变磁共振影像诊断进展》、《炎症性关节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MR诊断及新技术应用》和《关节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学习班。承担广东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急性创伤的影像学诊断》学习班。每月举办一次广州市MR读片会。不定期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2)住院医师的培养: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时间三年,设立指导小组,为每一位住院医师确定指导老师;住院医师以二级学科各专业轮转为主,并到两个以上相关学科接受培训。第二阶段时间两年,设立导师制,在完成轮科培训的基础上,转入专科定向培训,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在第五年担任总住院医师工作半年以上,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   (3)主治医师的培养:进行专业组培养及学校继续教育课程,有计划派往国内相关医院专科进修。   (4)副高以上医师的继续教育:参加学校每年一期的副高以上职称的继续教育,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   (5)派往国外留学访问,包括派往瑞典、美国及香港进修。派往参加全国各类型的专业短训班学习及参加国内外各类型学术会议。凡本科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有计划安排人员轮流参加学习实践。每天一次全科病例讨论,每周一次全科业务学习。   5. 成人高等教育:1997年中山医科大学举办大专证书班,并于2000年举办中山医科大学影像大专班。 (四)科研工作   前辈谢志光教授学术造诣很深,他是第一个对中国人肠结核、长骨结核的X线征象提出全面系统描述的专家。他首先提出的一种髋关节特殊投照位置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称之为“谢氏位”。   近年来,科研工作如雨后春笋,在周围神经损伤、分子影像学(肿瘤靶向诊断、干细胞活体示踪、基因成像)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已获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已发表在放射学最权威的杂志上,如《Radiology》等。在SARS影像学研究、骨髓疾病MR研究、骨关节影像学诊断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放射学国际知名杂志上,如《European Radiology》等,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查看更多
收起全文
科室医生
擅长疾病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医院大全 医院专科 网上预约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