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科介绍
- 科室成员:
-
医生1位、主任医师1位
- 详细介绍:
- 专科主任: 伍贵富 副教授,硕士导师专科组成: 目前专科由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和体外反搏中心三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部门组成。 1. 专科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实验专科由由原人工心脏研究室(近10年已经转入生物与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辅助循环实验室和心血管临床实验室等部门组成,是我院心血管内外科系统唯一的实验研究机构。2005年9月成立专科建制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专科主任由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归来的伍贵富副教授担任。在机构建设上,包括血流动力学、组织形态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细胞与组织工程,以及图像分析与处理、动物实验、数据处理等部门;在人才队伍上,除由各临床教授兼职科研工作外,还包括专职基础科研人员5名,实验技术人员6人。在实验室建设水平上,计划经过逐步优化、整合,在我院建立一个高水平、高效率的多功能开放型的心血管实验研究平台,争取在1-3年内建成广东省级或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某些优势项目上(如体外反搏)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2. 研究方向 ①体外反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设备开发 ②心血管疾病的细胞与分子介入治疗,细胞组织工程 ③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④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生物学 3. 机构建设 实验室由下列机构与研究平台组成: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与形态学实验室、血流动力学实验室、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细胞与组织工程实验室、体外反搏实验室等。 4. 现有基础条件与设施 目前实验研究用房面积约800m2。并已购买一系列用于基础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大型专用仪器设备,如:激光多普勒血流量计、16道生理记录仪、超低温冰箱、显微成像分析系统、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系统、高速低温离心机、CO2培养箱等,总值:153.42万元。大大改善了现有的科研条件与科研环境,为科研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也为强化科研能力,推动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实验研究场所:现有实验研究场所包括:中山一院综合楼8层(原人工心脏研究室),何母刘太夫人大楼15,16层(辅助循环实验室),以及原内科大楼二层(心血管临床实验室,2间约60m2)。 (2) 人才队伍:目前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由固定科研编制的人员和临床兼职科研人员组成。有固定科研和实验辅助人员4人,兼职科研人员10余人,实验室流动科研人员(含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20余人。 (3) 在研项目和经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2项,总经费160万元,其中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在研的科研项目11项,总经费427.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7项。 (4) 获奖成果: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RECC)获得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优秀成果奖。 (5) 成果转化:近3年来获得国外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项。 (6) 论文发表:近3年来共发表研究报告、论文70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发表45篇,在国外发表16篇(SCI收录)。 5. 实验室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 我们已经采取措施,对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进行逐步的优化、整合。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有发展前景的、能促进学科发展的科研项目,继续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在管理上引进课题负责人制度,加强课题的质量跟踪和经费使用监督,强化实验档案管理(包括原始资料)。在每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培养1-3名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课题负责人对实验室主任负责,对课题的质量负责,对经费使用的效率负责。建立国内外学术合作关系,推动横向交流。在体外反搏优势项目促进下,建设一个现代管理方式下的高水平心血管实验研究平台。 6. 部门介绍 (1)体外反搏中心 体外反搏是患者平卧于反搏床上,下肢和臀部裹以特制的气囊套,在心电监护下,对下肢和臀部进行由远及近的序贯加压,使下半身血液返流至上半身,从而改善心脏及大脑等器官组织的血液灌注。我院体外反搏室创建于1976年,同年9月,本室郑振声教授研制的四肢序贯式体外反搏在全国首次试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此后逐渐并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冠脉搭桥术后、脑动脉硬化性脑缺血发作、视网膜动脉栓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突发性耳聋等缺血性疾病。1980年,郑振声教授进一步设计了“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大大改善了全身血循环及脏器的缺血,80年代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国内迅速推广,郑振声教授因此被誉为“体外反搏之父”。1976年以来,本室已接诊治疗各种缺血性疾病数万人次,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1996年本室与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等部门一起承担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研究(Research on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therap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简称RECC)”,牵头全国十多家大型医院,对300多例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治疗后,经过五年跟踪随访,取得冠心病远期疗效循征医学证据, 表明体外反搏在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1年科研成果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共同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2001年本室又与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等部门一起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往我们注重强调体外反搏提高血流舒张期压力,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而现在更强调体外反搏以提高血流切应力为目标。2006年5月,本室协助承办首届国际体外反搏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郑振声教授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6名、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16名。 本室是心血管医学部下属的特色专科之一,2005年与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合并,集中临床与科研的优势,综合水平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拥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技术人员6名; 有九台体外反搏机,每天可容纳50多名患者反搏治疗;有完善的急救设备和措施;病人治疗环境舒适;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为工作日,周一上午反搏专科门诊,周四上午郑振声教授反搏专家门诊。体外反搏中心向门诊和住院病人开放。 体外反搏室办公电话:87332200-8161 (2)辅助循环实验室 本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如:“超声多普勒血流流量仪”、“凝胶图像分析仪”、“激光多普勒测量仪”、“生理记录仪”、“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超低温冰箱”、“PCR仪”等等。为科研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加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大约40多人(在编人员仅4人),实验室的运作模式为开放型的重点实验室。曾有来自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务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临床治疗及医疗仪器的研制。曾为来自苏丹、印尼、泰国、香港、澳门的政要及著名侨领进行治疗。在国内外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培养出研究生41名(博士后4名,博士11名,硕士26名)及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实验室先后获得4项技术专利。完成和正在完成包括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攻关”、“省团队项目”等重点课题。其中: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一等奖; 1981年获得国家卫生部授予部乙级科学技术成果荣誉证书、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获得国家卫生部授予部乙级科学技术成果荣誉证书、省科学成果三等奖; 1984年获得部甲级科学技术成果荣誉证书; 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 1986年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0年获得“体外反搏开发奖”; 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 实验室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及加州州立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组成多中心合作,开展体外反搏的学术交流和开发。由我室为主体研制的体外反搏装置已先后获得美国政府FDA、GMP认证、国际ISO9001认证、欧洲CE MARK认证。从1995年以来就开始批量出口。由美国Vasomedical(Nasdak的上市公司)向世界各国推广,迄今已销往美、英、德、日、韩、印尼、印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中美洲及港、澳、台等国家及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科、工、贸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体外反搏进一步面向全球开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3)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研究室 心血管研究室(前为人工心脏研究室)是我院全职科研的科室。研究室在博士导师潘世荣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人工器官与生物材料的研究。人工器官的主要工作有:碟式人工心瓣膜研制;主动脉内反搏气囊的研制和左心辅助血泵,小口径人工血管等的研制。生物材料的主要工作有:医用聚氨酯弹性体的研制;聚氨酯表面共价结合肝素化改性; 聚α-氨基酸;羧甲基客聚糖等的研究。全室自1978至今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5项, 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的科研论文100多篇,编写校内教材 4本,申请并获批准国家专利7项。20年来获得各级科研成果19项,其中“WBF-ⅡB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郑振声)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甲等奖;“CJX-1型三参数超声心动图诊断仪”(伍于添)获1980年卫生部乙级奖;“一组评价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试验”(赵颖)获1994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聚α- 氨基酸缓释药物系统的研究”(潘仕荣等)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在编人员 5人,其中研究员 1人,助理研究员 1人。每年在全国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材料方向的博士生或硕士生。实验室工作面积约160平米。 目前在研课题: 1、小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纤溶酶修饰及内皮细胞化的研究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30558057),2004-2006 2、术后防粘连材料羧甲基壳聚糖的研制 广州市科技计划申报项目(2004Z2-E0181),2004-2006 3、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基因传递系统的优化及防治血管再狭窄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500),2006-2008 主 任:伍贵富
展开查看更多
收起全文
科室医生
健康资讯
- 2024-12-25孕期胎儿脑积水有什么症状
- 2024-12-21生化流产是怎么造成的
- 2024-12-17天天偏头痛什么原因造成的
- 2024-12-13胃反食流是什么原因
- 2024-12-08早孕血压会有变化吗
- 2024-12-04强直性关节炎能治好吗
- 2024-11-28慢性荨麻疹不痛不痒
- 2024-11-21先天性支气管炎跟什么有关系吗
- 2024-11-20寻常疣的危害性有多大
- 2024-11-17半边脑袋神经一阵一阵疼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