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别名: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您的位置: 39就医助手 > 广州医院查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麻醉科
麻醉科介绍
科室成员:

医生11位、主任医师1位

详细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是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临床一级科室。承担全院2200张床位,21个手术科室的临床麻醉(32个手术室),手术室外麻醉,疼痛门诊和全院的急救复苏任务。麻醉科工作区由麻醉科办公用房、4个麻醉准备室、现代化的32间层流手术室和4间可放置24-26张床的麻醉后恢复室、疼痛门诊、无痛胃肠镜室和介入室,日间手术室和9-10张病床的日间手术病房组成。人员配置:目前有职工140多人,教授1名,副教授7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麻醉医生中博士3名,取得硕士学位30名,硕士、博士在读8名,连续7年获得医院科室目标考核一等奖,并于2009年被评为最佳集体,2016年获得复旦大学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提名,进入华南区前十。 一、医疗: 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已开展手术麻醉包括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 、神经外科、心胸外科、骨科、普外科、乳腺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肛肠科、耳鼻喉科、眼科、门诊介入治疗、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日间手术病区麻醉等。 开展的常规麻醉技术包括气管内麻醉,气管内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连续腰麻,神经阻滞麻醉(颈丛、臂丛及连续臂丛),针刺镇痛辅助麻醉,血液保护,控制性降压,有创动、静脉压监测,麻醉深度监测,肌松监测,麻醉气体监测,即刻血气分析,血糖监测,凝血功能监测,各种可视化技术气道管理,超声定位下各种神经阻滞技术、血管穿刺技术、超声胃容量检测、超声肺和心功能监测技术 。 医疗特色: 1.气道管理理论和实践 为提高广大麻醉医生、急诊医生和ICU医生应对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处理困难气道的能力,作为国际气道管理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首批全国四大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副组长单位和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分会《气道管理学组》组长单位,历时八年、撰写了气道管理专著《困难气道处理ABS流程和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从2008起已举办了十一届国家级和省级《困难气道管理实用新技术培训班》,为全国29个省市的麻醉医生、急诊医生、ICU医生和呼吸内科医生共1600多人进行了培训 。参与制定了我国的《2017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4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和《2014气管导管拔管的专家共识》。设计了简便有效实用性强的《困难气道处理ABS流程》,已被全国各地麻醉医师采用,科内多位专家应邀在国内外3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州,90多个城市(中国-美国-欧洲-南亚)、50多所大学(从北京协和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专题演讲。同时联合全球著名学府举办了多次国际性会议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充分体现了我院在困难气道处理方面的系统性、多手段、先进的理念、广泛的普及性和综合实力,使一院在全国困难气道管理培训方面处于第一方阵。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气道工具博物馆》,收集了国内外600多件气道工具供学员选择和学习,接收了来自国内外150多批、几十个国家、数十个著名大学、2000多位专家、医生和研发人员来我科参观,交流和学习。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主委,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刘进教授参观后赠言:广中医一附院气道工具展览室是中国第一,中国最好,集中了麻醉科医师的智慧,代表了气道管理的方向。2016年11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中国气道管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被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主任委员熊利泽院长在2017年全国麻醉年会主旨演讲、美国麻醉医师年会演讲和国际气道大会演讲中引用,马武华教授应《美国气道管理学会》邀请(三位被邀请的国际讲者之一),在其年会就《中国气道管理现状调查》做大会演讲。建立了国内首个《气道管理培训学校》、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培训,创新设计了青年医生内镜培训项目,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并列入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临床技能比赛项目,2016年1月,在中国麻醉平台的支持下,我科牵头和左教授和田教授联手开设了《中国气道管理网络公益培训班》,每两月一讲座,惠及了数千位医师。我科申报的《困难气道处理适宜推广技术》2013年被广东省卫生厅作为向全省推广的30个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也是广东省麻醉学科唯一项目。 2. 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阻滞技术 我科从2005年开始开展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术,在此基础上,几年前又开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项目,从上肢、躯干到下肢,全方位开展,解决了许多临床问题,并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速了年轻医生的培养。并协助各科室进行了医疗工作,如骨科腘窝打钉定位,避免损伤腘动脉和坐骨神经,乳腺、胸科开展输液港放置项目。在2014年成为《中华医学会全国区域麻醉培训中心》,华南地区两家,我院是广州第一家。科室多位专家应邀到各地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培训和讲学,已经举办了8届区域阻滞技术培训班。 3.骨科麻醉 我院骨科近几年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全国有良好的影响力。骨科麻醉有几个主要特点,高龄患者多、多需要神经阻滞,困难气道患者多、需要良好的气道管理技术,出血较多、需要进行血液保护,疼痛需求高,需要良好的镇痛,在这几方面我科均具有良好的基础: 1)、成熟完善的神经阻滞:双重引导下神经阻滞有着定位准确、镇痛较完善、循环较稳定等特点,在骨科麻醉、老年患者麻醉中有着高需求,我科作为全国区域麻醉培训中心,华南最早的两家之一,常年对内、对外开展各类型神经阻滞培训,科内许多老师在神经阻滞方面技术娴熟,有着深厚造诣。 2)、领先的气道管理技术: 骨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较多、对气道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我科作为著名的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常年为国内外医师进行培训,每位医师将困难气道处理ABS理念贯彻实施在气道管理中,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围术期的安全。 3)、长期开展的血液保护:部分骨科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术中往往伴随着大量血液流失,作为广州市血液保护学会创始单位之一,我科在这些手术麻醉中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积极开展自体血回输,做到科学用血,开源节流,采取综合血液保护措施。 4)、科学全面的复合镇痛: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对患者的疼痛刺激各有不同,在没有镇痛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在术后都难以忍受疼痛。我科针对不同的手术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采用多模式镇痛,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而使副作用减少,这代表着术后镇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正因为有以上的工作基础,通过麻醉科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多年的探索、实践、创新和对外交流,我科在骨科麻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具有成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全国骨科麻醉培训中心,广东两家之一,已经举办了两届骨科麻醉培训班。 4. 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 多年来,我科一直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和科研,已经获得的项目和开展的工作涉及各个方面。包括A临床研究,如 针刺辅助镇痛用于临床手术麻醉中和术后镇痛中。B科学研究,获得20多项包含三项国自然、省部级课题资助进行中医药方面的研究。已经被批准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为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 5. 围麻醉期血液保护 从1997年开始,麻醉科在广州地区率先开展综合性血液保护技术,血液回输大幅度增加,一院每年的手术量以15%左右的速度增加,但输异体血不但没有同比增加,还有所下降,对缓解本地血源短缺和遏制血液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围术期血液保护措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取得很好的成绩,得到各级领导及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在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力。2001~2004年主持举办了“血液保护与安全用血讲习班”、建立广州血液保护网站、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 日间手术病区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15-5月开设了广东省首家日间手术病区, 在省内率先启用这种整合“手术室——复苏室——普通病房”一体化的医疗单元,为患者提供“入院——手术——手术后恢复观察——出院”一站式优质、便捷的服务。日间手术病区也是适应医改的需要,是便民惠民的举措。是在保证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情况下,节省医疗资源,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同时也减少院内感染风险。 二、教学: 每年承担教学近200学时,包括七年制硕士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中医本科班,夜大、护理本科班,每年接受博士生、硕士生、轮科生、进修生、约140人/年。从2005起开始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麻醉学)专业研究生,从2006年开始培养麻醉学专业研究生,从2010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麻醉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已毕业21名,在读9名,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粤优秀研究生、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分会中文演讲比赛中以第一名、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英文演讲比赛第一名、广东省第十届“挑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等奖,临床技能大赛----首届18省“优亿杯”大白寻宝青年医生软镜技能大赛总决赛亚军(第二名)。 每月3--4次专题讲课及病案讨论。每周二早上7:00-8:00的英语学习一直坚持了十多年。 科室多位医生先后到境外著名大学学习。一位研究生已完成了耶鲁大学后2年的研究生培训。一位公派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1年半,多位医生到国内著名大学学习。 三、科研: 在临床科研方面,早在70年代,麻醉科就开展了针刺镇痛和针药复合的麻醉研究。80年代又开展了对肌松药左旋箭毒的研究。90年代,术后镇痛等方面作了许多的临床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麻醉科主要开展了在困气道处理、围术期器官保护和针刺镇痛辅助麻醉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近5年来,麻醉科主持各级课题2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项目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联合科研专项一项,广州市科委项目一项,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7项,已完成的广东省、厅、大学和医院的科研项目有6项,参与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各级课题多项。 近8年在国内外医学核心、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0多篇。 四、成果: 从1997年开始,我科在广州地区率先开展综合性血液保护技术,对缓解本地血源短缺和遏制血液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1~2004年主持举办了“血液保护与安全用血讲习班”、建立广州血液保护网站、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们主持的课题《异丙酚对心肌收缩性能的实验和临床系列研究》获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手术室实习专题网站》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参与的课题获2000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6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专题学习网站”获得2008年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软件评审优秀教学网站二等奖,2009在第五届全国中医药教育技术学术大会上被评为优秀电教教材二等奖。“困难气道处理ABS急救箱”获得2011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三等奖,“CO2监测式光棒”获得2012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二等奖,“可视喉罩”获得2013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二等奖。“便携式插管镜”获得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三等奖。“无线光棒”获得2015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三等奖。 五、专利: 获得气道相关国家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发明专利20项。 六、专著: 专著《困难气道处理ABS流程和实践》2016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手术相关医护人员英语口语》2006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主编《围麻醉期风险与处理》2008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临床麻醉医生手册》2012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主译《困难与失败气道处理技术》2014人民军医出版社 主译《气道管理技术和工具图谱》2015科学出版社 副主编大学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2007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译《米勒麻醉学》第八版《成人气道》章节 参编及翻译教材12部。 (1)《2009麻醉学新进展》2009人民卫生出版社 (2)《外科危重病监测与治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临床麻醉新理论及新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肝脏移植麻醉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6)《胃肠手术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7)《微创手术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8)《鼻窦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9)《2009年麻醉学新进展》 (10)《2013年麻醉学新进展》 (11)《2015年麻醉学新进展》 (12)《miller麻醉学》第八版 七、学术影响 科室近10为位专家在国内外各级学会兼职,数位专家应邀在国内外进行学术讲座和培训近300场。其中马武华教授兼职全球气道管理项目(PUMA)专家组专家、国际气道管理学会(IAMS)副主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广州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青年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困难气道管理学组》组长;广东省卫生厅《困难气道处理》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负责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 八、对外交流 分别和美国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威斯康辛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布鲁塞尔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和西班牙等几十个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诚挚欢迎各级医疗单位的同行来我科指导、交流和进修学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联系电话:020-36591350,1230,1120 2018-10
展开查看更多
收起全文
科室医生
擅长疾病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医院大全 医院专科 网上预约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