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

别名:卫生部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您的位置: 39就医助手 > 北京医院查询 > 北京医院 > 手术麻醉科
手术麻醉科介绍
科室成员:

暂无

详细介绍:

北京医院麻醉科是一个团结、进取、充满朝气的集体,承担着全院手术麻醉、术后镇痛、无痛胃肠镜麻醉、无痛人流麻醉、无痛分娩、 急救插管等多项工作。全科共有麻醉医生34人,麻醉护士2人,麻醉技术人员2名。有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14人,具有硕士学历22人,博士学历6人。科室定期会安排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并邀请国际著名专家进行合作交流。

麻醉科拥有国内一流手术间共22间,每间手术室都配备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全部可同时做多项有创监测、体温监测)和气体浓度监测仪,拥有多台静脉靶控输注(TCI)工作站、脑电双频指(BIS)监测仪、微量输液泵、血气分析仪、神经刺激仪、便携式超声仪、自体血液回收机和其它相关医疗及急救设备。每年手术室内麻醉总体工作量>15000余例次,手术室外日间麻醉>8000例,而且每年麻醉科工作量稳步上升。在科主任左明章教授的带领下,在完善的科室制度和麻醉质量管理体系下,全科同志共同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院的麻醉任务。

北京医院麻醉科在历任科室带头人的带领下,在老年患者麻醉、危重患者麻醉、气道管理及高干保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医院麻醉科在全北京市最早使用中心供给笑气(NO2),并常规应用于全身麻醉之中;九十年代初麻醉科便积极联合心胸外科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等血液保护措施应用于体外循环患者;近年来,在左明章教授的带领下,全科同仁大胆开拓,勇于进取,不断地接受新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在应对困难气道这一麻醉难题上具有自己一套完善的方法。目前,喉罩的临床规范应用和静脉靶控输注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北京医院麻醉科教学涵盖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北医8年制研究生等不同层面。自1994年起进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目前接受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双重培训和考核。近三年来,无论是北京市住院医师考核还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考试,我科通过率均为100%。我科于2006年成为北京市首批麻醉医师专科培训基地,每年接受十余名来自北京市各级医院的基地培训医生和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均出色完成培训任务。目前每年还主办两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多次:TCI/TIVA新进展研讨班和喉罩学习班。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左明章教授,出生于1965年,现任北京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麻醉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麻醉与镇痛》中文版编委,ASA会员,欧洲气道管理协会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常委。每年应邀在国内外各地专题讲座数十次;每年主办两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多次;对于喉罩及静脉靶控输注技术在中国临床的规范化开展与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国内著名麻醉专家,特别是气道管理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译专著3本。

科室特色

喉罩麻醉

喉罩是一种声门上通气工具,具有置入简单、对患者损伤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咽喉不适等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麻醉的气道管理工具中占据重要地位,可在部分手术中取代气管导管,从而使患者受益。左明章教授是最早将喉罩引入国内的麻醉专家之一,他深入研究了喉罩麻醉的机理,对多种喉罩进行细致的临床研究,发表与喉罩相关的论文十余篇,并主译《喉罩麻醉原理与实践》一书。他在国内多次会议上做关于喉罩麻醉的相关课题,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喉罩学习班,对喉罩在国内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科配备多种类型的喉罩,具有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以满足手术需求,保证麻醉安全,减轻患者痛苦。

老年人麻醉

人体于30-40岁以后各器官组织开始不可避免的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和功能下降, 健康人在60-70岁以后其重要器官的功能亦开始出现显著降低。老年病人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和功能下降可发生于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老年人大动脉壁的弹性纤维增厚,血管变硬,使血管阻力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又可使左心室射血阻力负荷增加,导致心室肌层增厚,心室的顺应性和收缩力降低,心脏对循环血量改变的适应能力降低,易发生低血压休克或急性心功能不全。老年人双肺顺应性下降,最大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肺总容量减少,残气量、废气排出时间和气道阻力增加。

我科具有丰富的处理老年患者的麻醉经验,在多年工作中形成了我科特有的老年患者麻醉管理体系,充分考虑老年患者脑、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官保护,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以最大程度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科室内配备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配备保暖设备维持体温,术中可行有创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术后配备止痛泵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从而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靶控输注技术/全凭静脉麻醉(TCI/TIVA)

静脉麻醉有悠久的历史,但受限于当时的药物及输注技术,反复使用静脉麻醉药物会蓄积在体内,难以迅速消除,麻醉可控性较差。另外使用全凭静脉麻醉的顾虑之一是麻醉深度难以判断,担心会发生术中知晓。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深入了解,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出现了靶控输注(TCI)装置。靶控输注(TCI)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靶控输注装置可持续显示不断变化的血药浓度,提供到达靶浓度的时间,根据该系统提供的信息和病人的反应,麻醉科医师可以判断麻醉状态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靶药浓度。

我科有多台国际先进的靶控输注设备,并配备麻醉深度监测装置,麻醉医生可根据手术刺激及病人反应,精准地调节麻醉药物用量,控制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或麻醉过浅,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做到麻醉深度安全可控,并使全麻患者快速苏醒。我科具有丰富的使用靶控输注技术/全凭静脉麻醉技术的经验,左明章教授亦对靶控输注技术在中国临床的规范化开展与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多次举办TCI/TIVA新进展研讨班,在国内麻醉学界有一定影响力。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中的应用

超声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成像的无创检查手段,近年来在麻醉科的应用越来越广,主要包括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监测、围术期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术前评估和应用等。(1)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传统中心静脉穿刺时穿刺点的定位主要依靠体表解剖结构,当中心静脉位置存在一定变异时穿刺失败或损伤伴行动脉及神经的风险增加。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可快速定位静脉准确位置,超声直视下将穿刺针及静脉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具有穿刺位置准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该技术已在我科广泛开展。(2)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神经阻滞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目标神经,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可在超声引导下快速找到目标神经,引导神经刺激针到达神经周围,直视下完成药物注射并可见药物注射后扩散范围,防止药物误入血管及神经,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可完成四肢及椎旁神经阻滞。(3)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监测: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通过食道内放置超声探头,麻醉医生可实现对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及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主要包括心脏充盈程度、心脏各瓣膜工作情况、心室壁运动情况、有无心腔内血栓及气栓等,为手术大夫提供重要信息,增加心脏手术的安全性。(4)围术期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术前评估和应用:对于急重症手术患者及心血管事件风险高的患者,可术前及术后在手术室内急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血容量及心功能,判断患者血容量状态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等,对提高危重症患者麻醉质量具有临床意义。

科主任 左明章

展开查看更多
收起全文
健康资讯
医院推荐 医院大全 医院专科 网上预约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