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成员:
-
医生36位、主任医师11位
- 详细介绍: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影像科之一;为国人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科室人才济济,设备配备齐全,团队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代表了国家水平。
医学影像科的发展可分为:创始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和专业化分组四个阶段。科室与医院同步、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曾经的建筑、设备、人员、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医学影像科的精神恒久不变,传承至今。我们的科训最为准确地表达了医学影像科的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影像质量第一,诊断质量第一;服务临床,服务患者,在服务中发展学科。
一、医学影像科的创始,建立“国立”基线,协和力量助推我科的发展。
1912年10月,中国政府在北京创建了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医的前身),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传授西方医学的西医学校。1915年学校附设诊察所正式开诊——这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的前身。
1923年,医院成立X光室,隶属于理学诊疗科,由梁铎兼主任。梁铎曾在协和进修,又在德国学习过。
1942年,协和医院关闭,应梁铎之邀,协和放射科谢志光主任等一大批专家来到我科工作,充实了科室实力,促进了学科发展。
1946年1月,医院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放射科独立建科。
1946年7月,医院正式命名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大医院”由此得来。经过30年的运转,医院的“国立”基线已经形成,国家队、公益性、培养人才、引领学术发展,这些元素也都已融入我科的科室文化。
1948年,协和毕业,又在协和工作过的汪绍训教授来科任主任。
二、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实力雄厚的北大医院放射科,为新中国放射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我科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放射医师培训班。以后多年来,我科坚持举办X线诊断、X线投照,X线器械维修等各类学习班,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还编印了相关讲义,弥补了专业书籍少的缺憾。这种“办班”的传统,一直发展到后来的介入、CT、磁共振等专门技术的进修班,对推广先进技术、普及诊断技能、提高医疗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促进全国放射学发展,放射学界的前辈筹办杂志、建立学会。在汪绍训教授带领下,我科的前辈们为重组中华放射学会、创办中华放射学杂志做了大量工作。后来汪教授长期担任学会主任委员,杂志总编辑,科里多位前辈在学会和杂志兼职做工作。在放射学这一领域里,北大医院放射科有着辉煌的历史。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科既重视常见病多发病,如肺结核的研究,也重视潜
在发展的疾病,比如肺癌的研究,还重视反映北大医院专业特色的疾病,如肾性骨病。这些研究,在当时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值得我们记住的是,汪绍训教授一生为中国的尘肺防治事业付出了心血。他深入厂矿宣讲知识,调查研究,制定国家尘肺标准。
“文革”期间,北大医院放射科人员出现短缺,但在放射诊断组负责人罗彬的带领下,不仅坚持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还结合医疗需求搞技术革新,开展了X线干板照相,不仅部分解决了当时胶片匮乏的尴尬,而且应用于乳腺照相取得丰硕成果。
1975年,第二住院部肿瘤楼落成,放射科从原来在病房内仅占的一个角落,搬入了肿瘤楼一层的东部,大大扩大了空间,安装了数台X线机,第二住院部放射科初具规模。
三、1978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学科发展也进入了快行道。
1978年,卫生部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OCTOSON B型超声成像仪,
安装在第二住院部放射科。汪绍训领导,李松年组织郝凤鸣等骨干力量,开展了灰阶超声与X线结合的系列临床研究,在我国开创了多种影像手段综合诊断的先河,并多次获得市级奖项。在发表的论文中,汪教授率先将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引入国内。那时,汪老就提出按解剖器官划分专业组的建议。汪老和李松年还带领部下对这一理念进行大力宣传。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我科为第一批招生学科,导师为汪绍训教
授,同年招生3人,次年招生2人。
1980年,厂桥门诊楼(现急诊楼)落成,门诊放射科从府右街搬至门诊楼北部地下一层。府右街老门诊放射科更名为第一住院部放射科。
1981年,在尚无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彭勃、蒋学祥因陋就简开展了肢体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和肝肾肿瘤的栓塞治疗等工作,在北方地区率先建立了介入放射学专业。
1981年,国务院颁布学位条例,我科为第一批博士学科点,汪绍训教授为
第一批博士导师。
1983年,李松年教授担任放射科主任。
1984年,我科借放射治疗分出建科的机会,更名为医学影像科,并成立医
学影像研究室,从形式上确立了我们迈向医学影像学的道路。
1984年,放射科开始筹建血管造影室,安装了两台CGR血管造影机,大大促进了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其中一台为带初级数字减影功能(DSA)心脏X线电影摄影(电影胶卷)机。我院的冠状动脉造影就是以此为起点发展起来的。
1984年,开始筹备建立CT专业,将当时门诊放射科西半部改建为CT室。
1985年,我科购进当时最先进的CT后,由李松年、王仪生主持正式建立了CT专业。我们是较早引进非离子造影剂并开展脊髓造影CT(CTM)的。
1986年初,高玉洁接任医学影像科主任。
1992年我科安装了1.0T超导MR成像设备。高玉洁、蒋学祥主持建立了MR专业。我们较早的开展了MRA,特别是增强MRA。另一特色是做了大量关节MRI,除了本院病人还做三院、人民、积水潭的病人,我们积累了病例,推广了新技术,培养了临床医师,造福于广大的患者……为此我们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前列腺,这是医院的特色医疗,我们很早就涉足这一领域。
1999年,获批博士导师资格(第八批博导),重新确定我科的博士学科点,再次正式对外招博,为本院本专业进一步扩充博导队伍打下了基础;并于同年蒋学祥教授接任科主任,。
1999年,我科从X线开始尝试建设PACS。常规X线数字化是基本需求,我们开始用扫描仪,后来引进CR、DR,到2002年科内常规X线范围内MINI PACS初步建成,为以后的PACS全面上线铺垫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2002年,第二住院部外科新楼落成。我科从肿瘤楼搬入新楼的一楼C区,不仅面积扩大了,布局也更为合理,二部影像科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患者的到来。
2003年3月,我科在二部装备当时较新的16排CT:开始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脉CTA)的新篇章。
2003年,SARS肆虐,科内所有的技师及青年医师都投入到抗击SARS的第一线;而数字化设备的引入,特别是规范化的操作管理,使科室人员在工作中零感染。在取得抗击SARS阶段性胜利之际,我们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近10篇论文的学术专辑。
2004年,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介入放射从医学影像科分出去独立建科——介入血管外科,揭开了介入放射学发展的另一页。
2004年,我们在RSNA上有了口头发言和展板,正式走上了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
200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蒋学祥、王霄英为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王霄英兼任功能成像中心主任。
2005年,北京市成立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我科成为首批医学影像学基地,为北京市基层医院培养合格住院医,至今培养影像医师近20余人,受到基层医院的好评。
2005年,我科首次推出本科生无纸化考试,获得了北京大学教学改革一等奖。
2006年11月,王霄英担任科主任。
20007年我科成功举办了汪绍训教授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多家平面媒体也对此本次纪念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
2008年,医学影像科临床试验药理基地获批正式成立。至今不仅已独立圆满完成包括影像设备、对比剂等数十项试验,还在科内培养了很多专门人才,在业内也是颇有名气。
四、2009年PACS上线后,医学影像科改变运行机制,实现全面的专业组医疗服务模式,开始与国际接轨。我们以医疗服务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开始参与国际竞争。
2009年我科PACS正式全面上线,我们借机实现了全科医疗按解剖器官系统划分专业组的工作模式,包括骨急诊组、儿科神经组、心胸乳腺组、腹组,实施条块结合的院区管理方式。科室还将PACS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实时看到患者图像,及时与临床对照,加深对影像的理解。
2010年,王霄英教授获批博士导师资格,2011年肖江喜教授获批临床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1年,第一住院部医学影像科从府右街老门诊楼搬迁至住院楼一层西北侧(原洗衣房的位置),借妇儿楼改造的机会,扩充空间新建医学影像科。科室在一部大胆尝试了分院区管理的新模式,医疗副主任下设分院区助理,统管一部院区的医学影像科人员、设备和日常事务等。
2012年,平安大道新门诊大楼建成,门诊影像科迁移至新门诊楼,新门诊影像科不仅面积扩大了,还有医患分流、相对独立的工作区域,科室也进一步推进了分院区管理模式。
2013年自助取片全面上线,该设备的使用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影像科数字化流程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医疗与服务质量,既方便了患者,也减轻了医生的压力,实现双赢。我科在北京率先实现了自助取片服务,之后北京市的医院普遍学习推广我们的经验。
2014年,设立三维后处理工作中心,开展三维后处理工作,并制定多项后处理工作规范,为医学影像信息的有效提取和展示,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2015年10月12日原门诊大楼改造工程竣工(命名为急诊楼),我科急诊影像搬迁至急诊楼二层北侧西段,至此急诊影像科正式成立,也标志着我科室急诊影像专业的正式建立。
2015年12月,我科在RIS系统安装了第一个结构式报告(直肠癌),成为我科影像信息化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5年,北大医院将迎来了百年华诞。我科从无到有,从X光室到放射科,从X线诊断学到医学影像学,从解剖影像到功能影像......,真正称得上是巨变。这中间承载了梁铎、谢志光、汪绍训等众多先辈人对事业的开创和拓展,也承载了李松年、高玉洁、蒋学祥等一代代后来者对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也正在承载着王霄英等新一代影像人对事业的传承和创新。
刚刚送走的百年,记载着伟大祖国和北大医院的历史进步,其中也深深地印刻着我们医学影像科几代前辈奋斗者的足迹。我们对发展学科所做的努力不可谓不艰辛,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作为北大医院医学影像科一员的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世纪、新起点,不变的是我们的追求。孔子说:“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现阶段国力强盛、医院发展,正是我们发展学科的好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坚守信念,全力前进。
- 2025-01-19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什么检查能查出原因呢
- 2025-01-14轻度电击伤的治疗
- 2025-01-09肝区部位疼痛有多少原因导致的
- 2025-01-05梅毒疹持续多久消失
- 2025-01-01女性分泌物白色渣渣
- 2024-12-27小孩嗓子有痰怎么治疗
- 2024-12-23血燥热皮肤瘙痒怎么办
- 2024-12-19食管癌典型的症状是
- 2024-12-15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病毒有( )
- 2024-12-10起床卧床时头眩晕是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