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39就医助手 > 医院 > 儿科
全国 为你找到4555家擅长治疗

儿科

相关疾病的医院
已开通预约挂号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215 个科室, 871 位医生,电话:010-82013441/42(预约挂号),010-82266699(总机)、010-114(挂号)

    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医院简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委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在岗职工4861人,开放床位1755张。医院设有36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拥有27个博士点、1个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在岗博士生导师5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专家10人。 北医三院拥有国内最强的脊柱外科和目前世界规模最大、治疗方法最全面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中国最早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及眼科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及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居国内一流水平;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北医三院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骨科、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妇科、产科、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等二十个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妇产科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科、康复医学科为国家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 十余年来,北医三院门、急诊量始终居北京市各大医院前列。2017年,年服务门急诊患者近399.11万人次,年服务出院患者10.31万余人次,年手术量6.15万余例次,在我院住院分娩新生儿总数为5272人,平均住院日为5.78天。在北京市DRGs(疾病诊断相关组)综合评价中,北医三院各项主要管理指标达先进水平。多次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表彰。在北医三院住院患者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 北医三院拥有18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 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考核中心。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每年近800名医学生、35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在此临床学习。同时,还承担着1500余名进修医生和近400名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每年110个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1.1万名学员。 北医三院拥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分子心血管学(参与)和视觉损伤与修复(参与);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脊柱疾病研究、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心血管受体研究、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疾病、眼部神经损伤重建保护与康复、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及转化。2009年至2016年,我院中华医学会等主系列副主委以上现任兼职114人次; 39人次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杂志任主编或副主编,涉及14个科室。 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乔杰团队牵头进行的《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徐明团队参与,北京大学进行的《细胞钙信号及分子调控》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我院乔杰教授研究团队与北大谢晓亮教授研究团队、汤富酬教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乔杰教授研究团队和汤富酬教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揭示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调控特征”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6年,消化科牵头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的多种因素一次性检验技术平台的研究”通过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验收;妇产科牵头承担的“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课题“雌性生育力维持调节机制研究及生殖资源库建立”通过科技部项目结题验收,并被评为“优秀”。骨科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项目”——暨“脊柱椎体、髋关节骨缺损及骨盆肿瘤个性化植入假体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启动。妇产科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高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启动。2017年1月,我院签署国内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科研成果产业化协议。 北医三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公立医院改革。近年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参与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取得成果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采纳。在临床路径、优质服务护理工程、对口支援、医联体建设、援藏援疆支边等方面发挥了国家级医院的作用。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承担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抗震救灾、健康快车、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救援、非洲“光明行”、历次全国“两会”等各项医疗保障任务。 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核心单位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拥有50多年历史的北医三院,积淀历久弥新的医院文化,充满朝气与活力。全体北医三院人将继续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承载生命的重托,为建设“国家级医疗中心、高水平的疑难重症诊治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医学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3118条患者评价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16 个科室, 524 位医生,电话:010-114(预约挂号),010-83123311(咨询)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北线阁5号

    医院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暨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中央干部保健基地,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定点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院,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国家机关平安先进单位,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单位,还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组成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卫生部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和全国中医糖尿病专病及中医肛肠病专病中心以及中医急诊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心理学、中医痹病学)及肿瘤扶正培本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指定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定点医院以及北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承担单位。2008年获英国保柏集团“质量认可”,2009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集体奖。承担四所高等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带教任务。  建院初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大批著名的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充实医院的技术力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还亲自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过几代广医人的共同努力,广安门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专科特色、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服务优良、中西医并举,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  目前医院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28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66626平方米。全院现有职工1245人,卫生技术人员1064人,其中国医大师1名,首都国医名师2名;正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208人,有博士、硕士275名,有4位专家荣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荣誉证书,4位专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4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医院设有风湿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肾内科、呼吸科、脾胃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肿瘤科、眼科、骨科、皮肤性病科、泌尿男科、针灸科、耳鼻喉科、心理科、心身医学科、口腔科、手术麻醉科、急诊科、感染疾病科、肝炎门诊、肠道门诊和艾滋病门诊等临床科室26个;有药剂、放射、核医学、检验、超声、病理、功能检查、营养科等医技科室8个;有基础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中药药理研究室)3个,临床药学研究室及肿瘤、糖尿病、肛肠、眼科、皮肤、泌尿、骨科、艾滋病、护理、老中医经验继承等临床研究室11个,标准清洁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有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糖尿病血管功能检测实验室、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临床免疫(艾滋病)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实验室。目前开放病床649张,2009年床位使用率102.5%,年门诊量182万余人次,日平均门诊量7200余人次,是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3——2005年荣获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医保工作先进一等奖,亦是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是宣武区唯一计量达标中药房。  多年来,广安门医院坚持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博采众长,诚信守法。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训练、药治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为主,辅之以现代化诊疗手段,在治疗恶性肿瘤、风湿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甲亢、肾病、老年病、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返流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系统疑难病症;各种痔瘘、结肠炎、大肠癌等肛肠疾患;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疾病;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及各种男科疾病;红斑狼疮、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病;颈椎病、椎间盘脱出及各种软组织损伤;肝炎、艾滋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等妇科、儿科常见病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安全便捷、周到热情、价格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服务。  医院还装备了先进的医疗和科研仪器设备,包括全身螺旋CT、ECT、核磁、血管造影X线系统、骨密度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颅脑和腹部超声仪、纤维支气管镜、胃镜、结肠镜、超声乳化治疗仪、眼底图像分析仪、动态心电图诊断仪、心电监护系统、肺功能检查仪、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尿流动力测试仪和体外震波碎石机等。设立了血液透析中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血液净化设备。  长期以来,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为科技工作者开辟了一条科研新路,使医院的科研工作出现了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局面。课题经费总额已达1. 69亿元,承担的项目中包括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各级科研课题29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0项,省部级39项,地市级20项,院所级课题169项。承担各类横向合作课题47项。已获科研成果奖15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奖62项,研究院级奖94项;“白内障针拨套出术”、“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晚期内痔及混合痔”、“化瘀尿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等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转让近37项,获新药证书9项,获专利10余项。具有19个临床专业药品临床试验资格,每年为大量新药研制单位提供优质的药品临床试验服务。  经过几代广医人的努力,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研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特色突出的院内制剂。如治疗糖尿病的降糖通脉宁胶囊、糖微康胶囊,治疗咳嗽哮喘的消喘膏,治疗肿瘤的扶正解毒口服液、肺瘤平膏、西黄解毒胶囊、治疗银屑病的克银丸,治疗失眠的温胆宁心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芪术颗粒及软坚消瘤片、前列健胶囊、癃闭消胶囊、牛膝健步颗粒、头痛停滴鼻液、妇科消瘤丸、正骨紫金丸、明目逍遥颗粒,培元益精丸、四黄膏、湿疹膏、止痒润肤霜等。共116种。其中,治疗痔疮的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的降糖甲片、治疗肿瘤的健脾益肾冲剂、胃炎胶囊等已转让由药厂生产。医院院内制剂在突出中医特色,突出科室特色,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医药费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医院本着人才强院的战略思想,以职工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形成了包括研究生、博士后、本科实习、继续教育、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西学中班等多彩纷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院共有23名专家被国家确定为师承制教育导师,硕士生导师7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9名。我院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等方面也成绩斐然。医院现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合作导师8名、继承人16名,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5名。此外,我院与世界顶级的医学中心——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派遣中青年医生赴美进修学习,从而达到中医学继承与发扬相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结构的合理发展。  广安门医院还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六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艾滋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市等多个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  广安门医院是中国卫生事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承担着来自外交部、卫生部、商务部、中联部、全国人大、全国妇联和全国总工会等各大政府机构安排的国外贵宾的来访工作,组织接待了包括马来西亚总理、德国总统夫人、奥地利总理夫人等贵宾及84位副部长以上级别国外政府官员的参观访问。近年来成功举办过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作为WHO传统医学培训中心,自1978年以来,培训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各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继续教育的医生及医学院学生在内的学员数千人,其中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香港大学、英国BRISTOL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组织了两万多人次来自美国、德国、瑞典、荷兰、日本的医生团与我院医生进行专业交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医院与国际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国际科研合作涉及美国NIH、挪威科技大学、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等知名医疗机构,为中西方医学的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我院重点学科的建设。此外,配合外交部、国务院侨办、保健局及统战部门的工作,组织医院专家多次参与国内外重要领导人的中医诊疗任务;担负着为驻华各国领事馆大使及重要人员的医疗服务任务,建立马来西亚同善医院中医门诊部,新加坡中医门诊等广安门医院门诊部;2008年医院获得了欧洲三大医疗保险公司之一的英国保柏(BUPA)公司“保柏质量认可”的殊荣。成为了获得保柏国际认证的首家中医院。标志着广安门医院已具备医院服务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相关品质,成为接轨国际标准,提供国际医疗服务标准的大型中医医院,逐步树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国际品牌。  广安门原称广宁门,取广为安宁之意。时光荏苒,21世纪的今天,广安门医院将秉承“广安门护佑人民生活安宁康泰”的历史寓意,不断完善医院文化建设核心理念,把“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医德医风上,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理念,以病人为中心,以中医药特色为优势,力图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温馨化的优质中医药服务。

    68条患者评价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210 个科室, 2038 位医生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

    医院简介: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干部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级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核心基地。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两次排名第一,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十二年名列榜首。 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一百年来,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风格,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当今知名的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在总结近百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提炼出了“学术、品质、人文”的百年协和内涵;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精细管理体系、开放协作体系、党建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目前,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在职职工4000余名、两院院士3人、临床和医技科室6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26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8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0年手术量36697人次、年出院病人7万余人次。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先进机关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同时,医院还承担着支援欠发达地区、国家重要活动和突发事件主力医疗队的重任。 协和人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学风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今天的协和人在迈向百年的新征程中,将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办院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院”的宏伟目标奋进。

    8819条患者评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36 个科室, 863 位医生,电话:021-64041990(总机)、021-64041990-2577(咨询台)

    医院地址:本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延安西路分院: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474号

    医院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改用现名,沿用至今,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  经过80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张。年门急诊就诊量达400多万人次,出院病人超15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近10万人次。全院职工4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职称600多人。  医疗  医院科室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脏、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8个: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中医脑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器官移植科、急诊医学科和神经内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1个:心脑血管疾病;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3个:心血管疾病、肝脏肿瘤和肾脏疾病;有8个上海市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挂靠:院内感染、超声诊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和血液透析。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螺旋断层自适应放疗系统(Tomo)、PET-CT、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直线加速器、3.0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重症监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等。建设并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自主打造“数字化医院”,是上海市首家通过HIMSS EMRAM(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电子病历应用成熟度模型)6级认证医院。  积极承担各项公益性任务。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自2011年开始,每年组建国家医疗队,远赴新疆、云南、青海、四川、安徽等省、市、自治区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先后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西藏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西藏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援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每年组织各类大型义诊、咨询等活动,品牌活动“中山健康促进大讲堂”至今已有600多位专家登上“讲台”开展健康讲座,受益听众25万余人次,发放医学科普资料42万余份,深受群众欢迎。  科研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4个,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研究所8个,复旦大学研究机构13个。  自2007年以来,医院获得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课题68项,教育部创新团队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0余项,各类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218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SCI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2017年共发表SCI论文602篇,总计影响因子3398.0097分。  自2006年起,医院共获得国家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55项,其中一等奖16项。自2009年以来,申请专利473项,授权专利286项,国际专利授权8项。  教学  医院教育教学职能包括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完整的医学教育阶段,设有博士点18个,硕士点21个,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硕士生导师145人,博士生导师107人。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批准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5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8个。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成员、首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每年在院培养各类学员3000余人,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逾70期,招收进修医生1000余名,是孕育和培养国家优秀医学人才的摇篮。  近十年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研究单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荣誉  连续30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先进单位、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全国最受欢迎三甲医院、上海市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上海市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等重要荣誉称号。  中山医院将始终担负“以病人为中心,致力于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创新,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提升民众的健康福祉。”的使命,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关爱、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性医院而努力。

    2340条患者评价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77 个科室, 688 位医生,电话:021-23271699(总院总机),021-58702208(分院总机),021-114(预约电话)

    医院地址:总院:上海市黄埔区制造局路639号;浦东分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严镇路166号

    医院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前身“伯特利医院”创建于1920年。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1964年正式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合并,九院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九院是经上海市卫生局核准登记的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医院承担本市部分基本医疗,主要从事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救治,也是上海市120的定点医院,上海市口腔干部保健定点医院。九院是一所以口腔、整复外科、骨科和眼科为特色的内、外、妇、儿各科齐全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办院,近年来九院在援摩、援滇、援疆和支持市郊奉城医院的医疗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九院连续十一届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12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我院排名全国第21名(100家医院);整复外科荣获《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1名、口腔医学荣获第3名,骨科、眼科分别获得全国最佳专科提名。截至2012年12月,九院占地面积61亩,总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核定床位数1000张,实际开放床位1019张。口腔综合椅位260张,临床科室37个,医技科室10个。全院职工近2400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占80.8%以上。现拥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整复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教授、骨科专家戴尅戎教授。“十二五”以来九院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发展。医院现拥有3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口腔临床、整复外科、关节外科)和2个上海市临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口腔医学、医学美容)。口腔临床医学、整复外科与组织工程学、外科学(骨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组员单位(牵头单位瑞金医院);口腔基础医学现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口腔修复科和眼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口腔医学、整复外科学、骨科学为教育部“十二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口腔黏膜病科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组织工程学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口腔颌面外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口腔修复生物材料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口腔基础医学和眼科学为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修复重建外科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眼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骨科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眼科、麻醉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九院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血管病诊治中心、疝与腹壁外科疾病诊治中心单位。“十二五”以来九院学科临床综合实力逐年提升。整复外科现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整形外科医学中心和国内最大的整形外科医教研中心。口腔颌面外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牙体牙髓病科、牙周病科、口腔粘膜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儿童口腔科、口腔预防科、口腔种植科、口腔综合科等各类牙科诊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国际先进水平。骨关节外科和脊柱外科处于国内优势地位。眼整形眼眶外科、眼肿瘤治疗全国领先,眼科、辅助生殖科临床规模和诊疗水平达到长三角地区领先地位。心血管介入治疗、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治疗、疝与腹壁外科疾病诊治、病理性肥胖手术治疗、脑卒中介入治疗等方面,处于本市领先水平。现任临床医技科主任近60%为博士生导师。九院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临床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2年医院门急诊人次数 243.86万人,年门诊手术人次数6.62万人次;年住院人次数5.16万人,年住院手术人次数3.62万人。平均住院日8.12天,床位周转率50.69床/次,床位使用率111.03%。截至2012年12月,硕士生导师111名,博士生导师71名,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医院现有1个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拥有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上海市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研究所。上海市科技功臣1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 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3人,长江特聘/讲座教授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4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上海市领军人才7人,以及上海市科委学科带头人、启明星(后)、曙光计划、医学领军人才等市级以上人才培养计划近100人次。九院现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1年11月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务工会主办的首届上海市卫生系统住院医师岗位技能竞赛九院参赛队获得全市第一名。九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九院临床医学院教学基地,拥有27个教研室。医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临床医学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医学院获得国家精品课程3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国家级11项。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主编6人次。获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教材奖3项,人民卫生出版社课件教学建设-医学大讲堂主讲名师1项,人民卫生出版社课件教材建设4项。口腔医学还获得上海市高水平特色建设项目、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第三和第四期建设项目和085工程项目资助。医院重视国际对外交流。2008年成功主办了第12届国际口腔癌(ICOOC)大会暨ICMFS第24届年会(与会国内外代表500余名);2009年成功主办了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会议暨第8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会议(参会国内注册代表1500余名、国外75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名)。医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希望之链’在楚雄——中法专家赴滇救治边远山区贫困患者”荣获2006年度市科教党委系统文明创建十佳项目;“白内障贫困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实事工程项目荣获“200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先进集体”称号;“微笑列车’让唇腭裂儿童绽放笑容”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2007年度精神文明十佳好事提名奖,上海市医务工会2007年度文明十佳好事;2009年在日喀则地区开展进藏“情系藏区,点燃光明”医疗帮扶活动。九院还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中的作用:2006年3月我院确诊了上海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2008年“5?12” 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灾害中,我院全力以赴派遣医疗队和收治灾区伤员,圆满完成支援抗震救灾工作;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医院确诊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治愈康复出院);2010~2013年间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分别派遣医疗队对口支援摩洛哥、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以及支持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行”志愿者活动;2010年圆满完成了世博定点医院医疗保障任务;2011年全力救治“9.27”地铁 10号线事故批量伤员。医院加快基本建设,2007年总建筑面积41009平方米的口腔整复外科综合大楼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2008年内科病房大楼改建投入使用;2009年完成了院容院貌改造工程;2010年总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的新门诊医技综合大楼改扩建工程启动(2012年11月结构封顶,预期2014年初投入使用)。医院在不断完善HIS、LIS、PACS等基本信息应用系统基础上,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和移动医疗发展。医院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内部绩效管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强总务后勤管理,建设平安医院,绿色医院;节能减排,开源节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增长。2010年获得全国无烟医院单位。2013年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开局之年,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继续推进本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之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九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认真按照卫生部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牢牢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的总方针,牢牢把握坚持公益性、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目标,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医院要坚持稳中求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和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加强行风建设,做好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另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人才和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九院人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争取医、教、研、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和新成效,为确保上海市民健康水平继续领先全国、保持发达国家水平,为开创上海卫生工作新局面,也为实现九院“十二五”发展目标——为把九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医院而努力奋斗!

    1235条患者评价
  •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416 个科室, 1268 位医生,电话:020-81887233(总院),020-87351238(二沙岛分院),020-81499399(芳村分院),020-39318100(大学城分院),0756-3325088(珠海分院)

    医院地址:总院: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

    医院简介: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研修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目前,医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岛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大学城医院、琶洲医院(广州和睦家医院)六间医院及广州下塘、天河、罗冲围三个门诊部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研修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落户我院。医院还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2017年医院年门诊服务患者量达到712.6万人次,年收治病人12.6万人次。医院床位超过3000张,拥有超过15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每天调剂处方3万余张,每天中药饮片使用量超过12吨,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 医院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使医院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医院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经验获肯定,被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中医系统推广。医院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做法和经验获得全国推广。 医院致力于人才培养,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中医药人才汇聚的洼地和名医辈出的摇篮。医院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实施育人工程,致力于培养名家大师,在全国率先实施“师带徒”,首创跨地区拜师以及“脱产跟师”“集体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等师承模式,在院内成立名医工作室、岭南中医流派工作室等,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梯队。目前,共有128位全国名医在院带徒,其中国医大师29人,一大批备受患者追捧及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不断涌现。医院拥有邓铁涛、禤国维2位国医大师,刘茂才、林毅2位全国名中医,以及37位广东省名中医,11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形成了“病人至上 员工为本 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的发展理念。成为全国中医系统拥有最多重点专科/学科的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以及3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始终将“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主旋律。成立了名医工作室、传统疗法中心,努力挖掘整理古文献中的精华,努力挖掘整理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独到技术,努力挖掘整理本医院优秀中医药人才的经验,努力挖掘整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不断挖掘整理民间安全有效的单方、验方。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医院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中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中心。医院探索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疑难病的疗效,组建了全国首家“中医经典病房”,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探索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治未病中心”“中医慢病管理中心”,逐步形成了未病、欲病、慢病三个层次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岭南陈氏针法”系省级非遗项目,疗效肯定获百姓点赞。 检验中心是全国第一批通过ISO/IEC17025校准实验室和ISO15195参考实验室认可的单位,是全国首家通过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的医院检验科,检验结果得到国际互认。 医院专科影响力辐射全省乃至省外。与160多家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辐射四川、重庆、湖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等17个省市。牵头组建16个专科医疗联盟,与广州市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模式。 全国首建智慧药房。在线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检查结果、中药代煎及配送,通过互联网+,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 科研创新与对外国际合作硕果累累。医院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香港、澳门、台湾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拥有六个国家级基地(研究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临床流行病学应用研究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GCP)。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的第一家海外国际合作基地——“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中国-瑞典中医药中心,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五年来,主持140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省部级课题500多项。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办中医学、临床医学两个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8个;在校生3112人,其中本科1596人、硕生762人、博士203人。医院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追求尽善尽美,在信誉上追求诚信可靠,涌现出了如抗非烈士叶欣等先进人物,在广大老百姓心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点赞!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等各方领导高度评价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成效,多次赞誉广东省中医院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广东省中医院人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而努力奋斗!

    156条患者评价
  •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56 个科室,,电话:029-83215321(网上挂号),029-84774114 (总机),029-84775539(急诊电话),029-84775507

    医院简介: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前身是1939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央医院,1954年原第四、第五军医大学合并,其附属医院也相应合并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4年对外称“西京医院”,2017年转隶空军。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地处西安市新城区长乐西路127号,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障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整体实力位居全国第五,先后荣获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军医院建设先进单位,院名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7年,医院门急诊量387.25万人次,住院收容量14.03万人次,手术量8.70万台次,平均住院日6.73天,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继1958年国内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960年成功救治烧伤面积96%(Ш度烧伤面积68%)的重度烧伤患者、1986年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术、1991年全国首创重组合异种骨移植术、1997年全国首例部分活体肝脏移植术等高新技术后,2006年成功实施世界第二例、国内首例“换脸”术,2007年成功开展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术,2010年世界首例“两人异位”劈裂式肝移植术取得成功;自1999年实施全国首例部分活体小肠移植术,2012年以来又成功开展全国首例非亲缘性部分活体小肠移植术、世界首例机器人活体小肠移植术等系列小肠移植技术。2014年以来,完成亚洲首例3D打印肩胛骨、骨盆等不定型假体植入术,以及3D打印“半头人”颅骨修补术。2015年医院成功开展国内首例人子宫移植术,填补国内空白。2016年完成世界首例超声引导下的肥厚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术,采用4D打印为5个月患儿实施复杂先心病合并双侧气管严重狭窄手术。2017年完成世界首例计算机辅助4D打印乳房重建术,世界首例组织工程再生骨修复大段骨缺损。医院在肢体严重战创伤系列救治技术、重型颅脑伤检测与救治技术、全胸腔镜下脊柱侧弯矫正手术、胃癌早期诊断防治续贯策略、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胎儿先心病筛查与诊断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先后创造了20余项国内外“首创”、“首例”技术。  医院34个临床学科为博士授权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17个,全军医学研究所12个、专科中心6个,15个学科跻身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榜前十,其中消化病连续八年稳居全国第一。现有工程院院士1名,“973”首席科学家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名,中华医学会主委、副主委30名,6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重要职务。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和团队7个,2008年以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医疗成果一等奖7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中国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  [ ]

    0条患者评价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06 个科室, 874 位医生

    医院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

    医院简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管)医院,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山东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综合类)牵头和主体建设单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   医院始建于公元1890年,先后称华美医院、共合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2000年10月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建院132年来,医院秉承“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医院精神,遵循“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院训,打造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国内先进的医疗、教学、科研平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近年来,医院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实施“医疗立院、学科强院、人才兴院、依法治院、党建领院”五大发展战略,在济南、青岛等地形成了多院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医院实际开放床位5100余张,2021年度完成门急诊量466.1万人次,出院病人26.5万人次,手术量13.2万台次。近年来,医院积极加强临床技术创新,着力提升疑难危重诊疗水平,致力于成为疑难急危重症防诊治康的国家级中心。在神经复合手术、心脏介入手术、内镜治疗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医院现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重症医学方向)建设单位;国家卫健委医疗技术评估试点医院。   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现有临床医技科室58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0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急诊医学、康复医学、妇产科、神经外科、血液科、全科医学6个学科跻身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十强,其中急诊医学排名第二,康复医学排名第五。医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泰山学者49人(其中攀登专家5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   2021年12月2日,山东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成立。山东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与医院“院院合一”,将承担临床医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主体责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岗位胜任力突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医学人才。医院建立了完整的临床教育和规培体系,承担着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从本科到博士的教学任务,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所有二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岗博士生导师166名,硕士生导师474名。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线上一流课程3门。医院为教育部“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临床实践教育质量位列全国高校附属医院第12位。   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之一,是山东省医学模拟教育指导中心挂靠单位,是国家首批24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之一、国家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拥有住培专业基地32个,专培试点专业10个,国家级住培骨干师资培训专业基地16个,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5个。急诊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住培重点专业基地,是山东省急诊医学领域唯一入选单位。整合全院临床培训资源,建立全过程、全周期、全链条的临床技能培训管理体系,全年完成各类培训1.5万人次,不断提升齐鲁住培影响力。   医院科研实力突出。现有各级科研平台47个,其中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等。2021年,获批国家级项目94项,其中国自然基金项目8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60项。发表SCI论文613篇,其中高水平期刊(IF>10分)论文21篇。医院现有《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腹腔镜外科杂志》、高起点新刊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急危重症医学(英文)》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医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进程。与美国哈特福德医院、美国哈佛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挪威卑尔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韦斯特米德医院、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等70余家海外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现有省部级以上国际联合实验室或基地2个。探索以常见病和多发病精准防治为重点的国际会诊平台,逐步建立国际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组织管理全方位深度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国际合作体系。   医院始终高举公益性旗帜,勇担应急性任务,争做医教研标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教育工作方针,以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为目的,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坚守, “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 “励精图治、不负韶华”的坚实行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399条患者评价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36 个科室, 1140 位医生,电话:010-114(预约挂号),010-83572211(北大医院总机),010-66551056(院办),010-83228989(男科中心),010-66551531,010-6655153

    医院地址:西什库大街8号西门

    医院简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位于北京老皇城内,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医院,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北大医院创建于1915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也是国内首批建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北大医院前身为民国教育部批准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设立附属诊察所;1946年随北京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并,由此得名“北大医院”;此后经历院系调整,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两校再次合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成为中央保健基地医院。  百余年来,我院拥有着一批国内的首创专业学科以及在我国率先开展的诊疗技术,如国内首创儿科教研室(1929)、泌尿外科(1946)、肾脏病专业(1950)、综合医院心血管病房(50年代)、儿科神经专业(1961)等;在国内率先开展改进静脉麻醉(1951)、先心手术(50年代)、肾移植(1960)、引进人工晶体植入术(1983)、冠心病介入性治疗(1986)、第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1997)、微创切口肺移植(2005)、经皮心室重建术(2013)等,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大医院设有36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6个研究所;共有64个病房,1574张病床。日均门诊量1万余人次,年收治病人8.6万余人,手术4.4万余例。医院在职职工35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0余人,副高级职称350余人,我院泌尿外科郭应禄教授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院学科齐全,综合诊疗水平高,拥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12个和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我院是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院,为全市近2000万参保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同时,我院还承担着全市6万余人的公费医疗,以及占北京八分之一的干部保健任务。在我院的就诊患者中,有1/3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附属临床医学院,近四十年来我院累计培养本科生3100余人,研究生近3300人,其中包括硕士1700余人,博士1400余人,博士后近70人。目前我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医学部8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同期在院280余人,研究生同期在院580余人,护理专业同期在院370人左右。同时,我院还承担着繁重的继续教育任务,每年在我院参加各级住院医师培训、进修、继续教育项目及各类考试的人员共计4万余人次。  我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年来一直位居国内的领先地位,近十年来,我院累计发表论文1.3万余篇,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2600余篇,其中部分发表在包括New Engl J Med、Lancet、Blood、Am J Hum Genet等国际期刊上。获批国家级、部委级、市级、校级、院级、横向课题2300余项,获批经费9亿余元。获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中华医学会等科技成果奖70余项,其中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北大医院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秉承“厚德尚道”的核心价值观,在“做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准原点”的愿景指引下,通过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努力把我院建成“员工工作的乐园、人才培养的沃土、科学研究的殿堂、医疗服务的圣地、国际交流的中心”。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国家队”的北大医院也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医改、精细管理”,竭尽全力改善医疗卫生环境和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全体北大医院职工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走向卓越”,构建和谐医患环境、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693条患者评价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09 个科室, 693 位医生,电话:010-67002600(预约挂号),010-67096611(总机),010-67056565、010—67096550(热线咨询)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6号

    医院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8月23日,是一所以神经外科为先导,神经科学为特色,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亚洲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医院总占地面积83900.56平方米,建筑面积 92898.56平方米,编制床位950张,临床、医技科室45个,全院职工总数2787人。年门急诊量约140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3万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例次。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国家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WHO在中国的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肿瘤研究所、北京神外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北京市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指导办公室、中国卒中培训项目以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卒中杂志》等一批机构设在我院。  神经外科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护理专业是国家重点专科。  院所共有博士培养专业12个,硕士培养专业25个;博士生导师52名,硕士生导师102名。  功能神经外科和清华大学联合被授予国家级神经调控工程中心称号;我院的脑血管病中心是北京市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脑血管病临床评价的依托平台;赵继宗教授获得了“2012年Walter E. Dandy神经外科学会荣誉奖”;戴建平教授入选美国科学院2012年新一批外籍院士,成为继巴德年、陈竺、韩启德之后又一来自中国的该院外籍院士;王拥军副院长获得 2012年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成果推广专项和北京市科技惠民奖,主编了2012 年卫生部颁布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其带领的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2013年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批)。  2013年12月19日赵继宗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院作为北京市医改第三批试点医院,实施了医药分开试点工作,深入推动了医院管理体制机制变革。重点开展电子病历、临床路径、DRGs付费、缩短平均住院日、抗菌药物监管治理、加强危急值的管理、处方点评、加强床位管理、优质护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我院承担了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所辖5所医院,以及东城区和丰台区的五所医院的对口支援任务。  我院将在未来的几年搬迁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花乡桥附近,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52294平方米,规划用地面积为281773.7平方米,建设用面积181581平方米,一期总床位1650张。在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卫生局和医管局的领导下,我院迁建项目按照医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蓝图,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以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为重点,努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医院全体职工在医院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扬王忠诚院士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病人第一的精神,推动我国神经科学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全力推进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医疗管理体系;提升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培养更多热爱医院、有才华的专业和管理年轻人才;继续实施绩效管理,创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监督机制,创建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后勤管理体系;推进新院迁建工作尽早进入建设阶段,推动天坛医院实现新的历史跨越,让天坛品牌永葆辉煌。

    638条患者评价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62 个科室, 791 位医生,电话:010-114(预约挂号),010-58269911(总机),010-58266699(咨询台)

    医院地址:西区: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东区: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8号

    医院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同仁医院”)始建于1886年,是一所以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同仁”商标是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国内首家医疗服务业驰名商标。今天的同仁医院分为崇文门院区和亦庄院区,现有职工3600余人。医院设有6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开放病床1611张,年门急诊量270余万人次。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与医院主体并称“一院三所”,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医疗科研联合体。眼科、耳鼻咽喉科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变态反应(鼻过敏)科为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和耳鼻咽喉科学院设在院内。医院设有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合作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附设北京同仁眼库(国际眼库协会会员)。  同仁医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北京学者3名,长江学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名,获国家级、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2名。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医院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学位点28个,其中博士学位点13个。硕士生导师114人,博士生导师41人。拥有15个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38项,其中国家级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3项。  同仁医院历经百余年发展,凝练出“精诚勤和”的医院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同仁人将继承和发扬百年同仁优良传统,弘扬主流文化,苦练内功,精于内涵,团结一致,创新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

    3872条患者评价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儿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拥有 119 个科室, 1353 位医生,电话:028-855422114

    医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医院简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也是中国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医院学科综合实力强大,临床医学ESI排名处于国际顶尖行列(全球前1‰)。在教育部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排名A-,中西医结合医学均排名B+;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4个,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二,等级A++。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和最佳医院排行榜上,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二,其中12个专科前三、20个前五、30个前十。领军人才方面,有两院院士1人、CJ学者14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18人、高级职称1404人、研究生导师940人。 医疗方面,医疗院区占地577余亩,业务用房约58万平方米,直属2个医疗院区,编制床位4300张,有48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开展58个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27个罕见病专科门诊、30个住院MDT;收治疑难复杂病种患者比例在80%以上,出院患者病例组合系数(CMI)1.48,排名全国第三;全院微创手术占比超过20%,四级手术占比40.22%,每年四级手术总量位列全国第二;2021年门、急诊量775万人次,出院病人28.3万人次,手术19.6万台次,平均住院日6.80天;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脑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胃肠微创手术、临床麻醉、功能磁共振、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教学方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院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构建了覆盖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于一体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学生培养体系。医院于2000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已为全国377家医院培养1600余人,并免费为西藏培养580余名住院医师和护技药人员。全国首批八年制示范试点高校院系(2004)、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18)、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9)、临床医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2019-)。 科研方面,华西医院建立了32万余平米的独立的科研院区,现有包括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计划、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内的9个国家级和30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以及动物影像、色谱/质谱、显微图像、基因测序、流式细胞、电镜技术平台等一系列前沿公共创新平台。构建了全球唯一一条从原始靶点发现,到新药筛选、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及上市后评价的创新链、服务链,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中连续第8年位列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一。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全国医院第一、全球第14位。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近千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0亿元。牵头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政府科技奖240余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专利申请及授权方面,连续4年在中国医院知库排行榜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专利授权790项,包括新冠疫苗、国家麻醉一类新药、3D打印血管在内的新药和新材料,转让42项,转让金额超1亿元。 医院积极投身健康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聚焦民族贫困地区,“一地一策”推进精准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探索建立医疗和科技互为支撑的“多学科组团”援疆模式,建立克拉玛依“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新模式;首创由党委领导、农工民主党华西支部主导、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共同参与的“华西同心行动”,在云南镇雄县人民医院建立7个专家工作站,从无到有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或适宜技术93项;以“三级联动、辐射帮扶”方式构建“华西-援藏”的“健康维护网络”,帮扶西藏成办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近三年招收西藏委托培训住院医师531人;形成“华西-甘孜”模式,以肝包虫病为切入点,石渠县肝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6.421%,90%的患者能在当地得到治疗,基本实现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打造“华西-马边”模式,马边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病人外出就医率由40%下降至5%以下,群众满意度由56%提升至92%;建立艾滋病防治的“华西-昭觉”综合帮扶工作模式,艾滋病三项核心指标治疗覆盖率由39%上升到95%,抗病毒治疗成功率由71% 升至94%,母婴传播率由7.12%降至3.24%。 医院作为国家队,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始终冲锋在前。在08年汶川地震、10年玉树地震、13年芦山地震、15年尼泊尔地震、17年九寨沟地震、19年宜宾地震、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以及历次援藏、援疆、援非、援朝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展现了国家队“中流砥柱”本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称号。我院于2018年也成功获批成为全球唯一一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通过的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在全球应急医疗领域展现中国实力与担当。 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333条患者评价

1 2 3 4 5 ...100 下页 尾页

品牌医院推荐
相关阅读最新资讯
儿科常用药品
健康资讯
纠正或补充信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